李展鵬
有人說這是個屬於影像的時代,引人注目的影像比文字有更大的影響力,年輕人最愛的電腦、電視、漫畫更加都是以圖樣為主、文字為輔,所以,在這個時代,這個讀後感徵文比賽的意義是特別重大的。
中學是培養課外閱讀的一個重要時期,我的上一代在中學時代看中國四大名著,我這一代在中學時期看看金庸亦舒彷彿已經很了不起,究竟比我年輕十數年的你們這一代看什麼書?我一直很好奇。在評審的過程中,我很高興看到不少同學仍然熱愛閱讀,熱愛文字,而且身體力行執筆寫作。很多參賽的同學,都有很不錯的文字根底,可見他們平時閱讀與寫作上的確花了不少功夫。如果說文字功力的退化是影像時代的必然結果,我很慶幸從這次的參賽作品中,仍然找到一些對文字不捨不棄的年輕人,一些有能力駕馭文字的年輕人。
我本身是個電影愛好者,我很肯定影像的重要性,我亦很鼓勵年輕人培養自己對影像的解讀能力與創作能力,但是文字仍是不可取替的。文字提供的思考與想像空間,文字所具備的邏輯推理與理性思維的能力,亦是影像不可比擬的。所以,我們不可離棄文字。因為,文字是很現實的,當我們離棄文字,文字就會很快離棄我們。
對於這次比賽的高中組作品,我代表評判團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一、提煉出一個主題:
能否寫出一篇好的讀後感,往往取決於作者能否提煉出一個好的主題。簡單來說,若果同時有好幾位同學寫幾米的《地下鐵》,你怎樣突出自己?我個人認為文筆反而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你要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找一個角度,找一個切入點,去提煉一個你的文章獨有的主題。看完一本厚厚的書,可以談的可能很多,但是我們要從何談起?談什麼問題?這便是重點。由於一篇讀後感有一定的篇幅限制,所以切忌貪心,不要東拉西扯想包羅萬有,找一個你自信可以發揮的主題即可。例如今次比賽其中一篇得奬文章寫的是李碧華的小說《秦俑》,這位同學就能夠從小說中盼望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對比一個跨越世代的愛情故事,扣緊“生與死”的問題,道出眞愛可以超越生死的道理,主題鮮明,令人印象深刻。另外有同學讀《蘇菲的世界》,雖然這套書的內容橫跨了千百年的哲學史,但這位同學不討論個別的哲學流派,而能扣緊“哲學的意義”這個主題去寫。以上都是好的主題的例子。
二、構思一個好題目
有了一個胸有成竹的主題,接着就是要定一個點題的好題目。很可惜,這次的參賽作品很多都沒有題目,只寫上“《ÍÍÍ》讀後感”,這是很吃虧的。看看幾篇得奬作品,不難發現它們都有個好題目,例如剛才提到看《秦俑》的同學就用了〈長生不老的情感解覺〉,將文章的主題“生死”與“愛情”點出;又另有得奬同學寫《林家舖子》這本小說,他以〈命──思變──造反有理〉為題,清晰地道出文章主題,那就是做人不要認命,人要接受生命的變化的挑戰,在不合理的環境中要勇於造反。一個好的題目就像報章的標題,可以畫龍點睛,可以吸引讀者。有興趣寫作的同學,千萬不可忽視構思一個好題目的訓練。
三、突出個人觀感
在評審的過程,稍令我失望的是不少文章都有陳腔濫調的情況出現。很多文章寫的都是前人談過無數次的東西,了無新意。當然,這有時是跟所選的書籍有關的,例如看杏林子或是劉墉的作品似乎就離不開談珍惜生命,積極面對人生,不可輕言放棄等等。但是,如何在一個看似已經被寫濫了的主題中突出創意個人觀感?這便是成敗的關鍵。如果你眞的要寫杏林子或劉墉,你可以不寫有年輕人動輒燒炭跳樓輕生這個陳腔濫調的例子嗎?你可否從個人經驗中找一些別出心裁的故事去寫?現在我們常用電郵傳送很多勵志小故事,你可以派上用場嗎?又或是前幾年流行的《心靈雞湯》系列,不是有很多有激動人心的創意小故事嗎?你可否引用一兩個?如此說來,只要找到好的素材,就算寫的是一個多麼平常的主題都不用怕。
這其中涉及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眞的要開拓視野,多看好的小說、散文、電影,它們能刺激我們思考,也為我們提供不少寫作材料;第二,這亦與我們的人生歷練有關,我建議同學做個貪心的人:選升學的地方,越遠越好,因為異文化的衝擊能開拓個人視野;參加課外活動,越多越好,跟你的性格相距得越遠越好,因為其中的人與事都會豐富我們的生命;交朋友,圈子越廣越好,因為不同的人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人生;課外閱讀,題材越廣越好,不要停留在文學的層面,要勇於開拓不同領域,看看當代有什麼思潮是你陌生的,不要怕了東方主義、女性主義、後現代這些看來艱難的東西,因為這就是所謂人文素養的提昇。我們要培養獨立的思維能力,我們對社會對身邊的事物要有批判的觸覺。說着說着,彷彿在敎你們做人了。但我要強調的是,如果你的人生不豐富,你就很難寫出內容豐富的文章,到最後,大家寫出來的東西一式一樣,那多乏味!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我相信在座有閱讀習慣的同學,一定曾經體會過心靈被書籍所滿足的感覺。感謝主辦單位讓我看到了很多因為閱讀而感動的年輕靈魂。最後,我希望各位同學繼續熱愛閱讀,擁抱書籍,做到“收入再少也要買書”、“時間再少也要讀書”、“住處再小也要藏書”、“交情再淺要送書”。多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