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七年讀後感比賽評判(初中組)發言稿

李公榮

 

各位嘉賓、各位同學:

首先恭祝各位獲奬的同學,也感謝兩位拍檔讓我代表評判組發言。今屆初中組的參賽作品雖然只有六十八篇,但要在衆多的作品中脫穎而出,說易不易,說難不難,因為起碼要通過評判這一關。比賽雖然鼓勵奬和冠、亞、季,其實入圍的作品的水平相差不大的,只不過我們三位評判必須評出冠、亞、季來,否則今日的頒奬禮就無法舉行了。評判首先要當大家的讀者,評判的年齡不同、嗜好不同,有喜歡說理的,也有喜歡說情的,所謂各花入各眼,對作品的打分就有差別了。評審過程中遇到相持不下時,首先會進行協商,但如果還是各持己見,最後只有投票決定了。評審小組要由三人組成,我想最重要的作用便在這裡。投票雖然殘酷了一點,但只有這樣才能定出名次。

今屆的徵文比賽,因為有“簡樸生活”這個主題,所以大家都聚到這個點子上了。大多數作品都是在議論簡樸生活的優點和好處,冠軍作品也不例外,鍾雪玉同學的〈守護我們純樸的心靈──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她雖然不認同主人公霍爾頓的行為,斥責那種退避和自我放縱是懦夫,但也明確指出人不快樂是因為慾望太多,所謂慾壑難塡,人就會變得憂愁,人只有回歸簡樸的生活才能擺脫物質的誘惑,才會有快樂。這篇文章除了內容具積極意義外,文字也較為流暢。不足之處是有些說法顯得較為牽強,例如指青少年受社會的影響,都沉淪於“物質生活的奢華享受”和“沉醉於燈紅酒綠”。奢華生活是很花錢的,相信大多數青少年未具備這種條件。

黎海怡同學獲亞軍的那篇〈操場上的天使──讀《快樂自己來》有感〉,黎同學寫得很巧妙,開始自己對簡樸生活理解成枯燥乏味,於是懷疑這種乏味的生活能否融入現代社會,直到讀了《快樂自己來》這本書時,才恍然大悟,知道簡樸生活不等於過苦日子,“發現只要懂得發掘身邊的事物,則可使簡樸生活變成有意義、有色彩。”這篇作品如果能再簡潔一點則更為理想。

黎秀媚的季軍作品〈夜之聯想──《雨中童話》有感〉。她在讀書過程中,將觀星觀雨結合起來思考,靜思生命也是簡樸,只要“有了趣味,這就是簡樸生活的由來。”不過,文章出現一些句子,例如:“它們就是築成我們簡樸生活的鳥兒!”讀起來令人費解。

除了這三篇外,鼓勵奬作品也有好文章,例如〈簡樸生活──讀《愛蜜莉亞的家》有感〉,作品除介紹山區簡樸生活的好處外,還指出如何尋找簡樸:“其實只要把你的步伐調慢,你便能體驗到簡樸生活的樂趣。”可惜這篇文章病句較多,所以名次排得比較後。

我擔任了幾屆中學生讀後感比賽的評判,今屆評得比較辛苦,為何會有這種感覺呢?不是學生們寫得不認眞,許多文章,可以看到同學們都是很努力的,但讀起來總覺得不踏實,我想原因是受徵文主題的影響。初中學生一段十三、四歲,還未曾踏入社會,正各自為學業努力,這個年齡層要議論繁華生活和簡樸生活是有一定難度的,雖然比賽並沒有要求一定要讚賞簡樸生活,但傳統中,勤儉簡樸是一種美德,奢華浪費是惡行,六十八篇參賽作品中,除十多篇與徵文主題拉不上關係外,五十多篇幾乎都是在讚美簡樸,不過部分文章在讚美簡樸的同時,卻明顯有一種反物質文明的傾向,似乎越貧窮落後、離文明越遠越好,個別作品,甚至將在街頭行乞的窮人,也認為是簡樸生活的極致。那些山區窮孩子的貧困生活,也被描繪成樂趣無窮,是自己所嚮往的未來,明顯分不出因貧窮被迫過簡樸日子,與主動放棄繁華選擇簡撲的差別,字行裡間充滿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

初中組的作品中,只有一篇持相反的觀點,那位同學懷疑這種棄物質文明,全力追求簡樸的態度,提出︰“如果整個地球都充斥這種人,我們現在過着是怎樣的生活?我們還在使用隨時引發火災的油燈,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天空有多高,我們絕對不會曉得海洋的那一頭會有甚麼……。”

青少年朋友,相信都不會討厭電腦、MP3、手提電話,住在有升降機的大廈裡吧?這是現實生活中大家對物質文明的態度。

甚麼樣的文章最吸引人?尼采有一句名言︰“我喜歡血寫的書。”意思就是喜歡讀真情實意的文章。我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旣喜歡讀書也喜歡寫點小文章,我一直相信文章是“情深則文明”的。

囉囉唆唆講了一大堆,不對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最後祝願同學們學業進步,也希望大家繼續寫出更多好的文章,使到澳門的寫作園地未來更加繁花似錦。


相關附件:二零零七年讀後感比賽評判(初中組)發言稿_李公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