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工作 任重道遠──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述評

陳業東

 

創造力是指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主動適應環境的能力,它是衡量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人類歷史上,創造力的進化經歷過幾次飛躍。幾百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學會使用原始工具,及後又學會使用火,這是人類創造力進化的第一次飛躍。大約一萬年前出現的農業革命是第二次飛躍。十八世紀中期開始的以蒸汽機的應用爲標誌的工業革命則是第三次飛躍。工業革命以來,世界被徹底改變了。但是,人類的理性進化速度卻遠遠落後於創造力的進化速度。這種進化失衡對人類生活和地球生態的影響很大。以環境問題爲例,大規模的工業生産導致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於是便有了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也令地球的不可再生資源面臨枯竭的危險。環保成爲全球關注的議題。

本次讀後感徵文比賽,以“綠色心靈”爲主題,期望通過閱讀,建立綠色思想,懂得欣賞大自然,愛惜地球資源,並活出心靈一份綠色姿采。評罷應徵作品,我們認爲此項活動已收到預期的效果。不少學生通過認眞的閱讀和思考,善用書本的材料,結合生活實際,在作品中表達了正面的觀點。諸如強調與自然界和諧共處是人類生存的智慧;指出環保的本質在於尊重其他生命生存的權利;只有內心的和諧才能孕育出心靈的綠洲,等等。說理清楚、論據充實、論述有序等優點在獲奬的作品中表現得較爲突出。需要特別提及的是,有個別學生不盲從輿論定勢,獨排衆議提出個人的想法。一位學生質疑“殘害地球的兇手就是人類”的說法,文章寫道:“導致全球暖化全都是人類的錯嗎?罪魁禍首只有一個?本人未敢認同。據一些科學家說,太陽活動的輻射增強和宇宙射線等其他外力的因素也加劇了溫室效應,甚至比人類活動的影響還要大。”也有學生指出:“由於各國的利益不同,《京都協議書》的成效値得懷疑。”雖然他們都未能進一步深入探討,但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已屬難能可貴。

整體來看,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在此謹代表評判組提出我們的看法,供各位同學參考。不當之處,亦請批評指正。

部分作品不符合讀後感徵文比賽的要求。或所讀的僅爲一篇文章,而非章程所要求的一本書;或單純複述書本內容而無讀後感想;或無的放矢,脫離書本內容空發議論;或刻意賣弄文筆,把讀後感寫成純粹的抒情文,等等。這些問題過往已有評判指出過,但情況未見明顯改善。

就本次徵文主題而言,問題主要見於以下幾方面:

一、文章單純羅列地球受損害的事例和數據,包括臭氧層、水資源、森林、動物等,材料頗爲全面,但對有關現象旣不作分析評論,也沒有提出應對之道。此類文章看不到作者的觀點,因而不能令讀者得到啓發。

二、部分文章立論偏頗甚至絕對化。如有作者爲了強調環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便隨意誇大地球受損程度,彷彿明天就是世界末日。又有作者把自然環境變化完全歸咎於人類,甚至說所有自然災害包括地震、海嘯等都由人類一手造成。還有作者說,只要我們從現在開始注意保護環境,我們將重獲一個“一塵不染”的世界。這些例子表明部分學生思維的片面性,他們不懂得或不習慣辯證思考,於是在文章中出現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簡單化論述。

三、提出的環保措施或是人云亦云、了無新意;或是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前者如提出隨手關燈以節省電力;少用膠袋以減少污染;步行代車以減少廢氣排放;改浸浴爲淋浴以節約用水等。雖然這些措施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該做且可行的,但作爲參賽作品,僅停留在這一層次就很難令人滿意。後者如提出夏天禁用空調,只吹風扇甚至一律手搖扇子;取締洗衣機,人人手洗衣物,再用一根晾衣繩子代替乾衣機;冷氣機出廠時設定最低只能調到25度;充分利用自然光源,辦公室在下午四時前切斷所有電力供應;每砍一棵樹就要造紙商補種兩棵樹苗,等等。可能是這些學生平日對這類問題缺乏思考,寫作時心血來潮,便想出這些辦法來,恐怕作者自己回頭細想一下,也知道這些措施是可笑卻不可行的。

環境問題是人類共同生活的産物。由於人類聚居生活的習性不會改變,因此消除環境問題就如同消除貧困,不可能全部解決。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爲我們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財富,但對人類的禍害也越來越大。社會的發展不會走回頭路,我們也不可能重過以樹皮蔽體、以野果充飢的生活。進化失衡將長期伴隨人類,這是一個難解的結。我國先賢早有“天人合一”的論述,指出我們應與自然和諧共存。它啓示我們應尊重其他生命,努力尋找社會發展與保護生態的平衡點。“綠色心靈”歸根結底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應該壓抑心中的貪婪,不過度消費資源,同時合理地控制科學技術的發展,善用科學技術成果,讓保護地球的理性得以加速進化。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社會的持續發展,進而從根源上消除人類滅絕的危險。

本屆徵文比賽高中組應徵作品共126篇,閱讀外國環保書籍的作品佔73篇。在獲奬的10篇文章中,就有9篇是寫外國作品的。這組數字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在推動環保和總結環保經驗方面仍相對落後。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起飛,成就舉世矚目。但是,透過驕人的數字,我們還應該清醒地看到犧牲自然環境所付出的代價和其中隱藏的危機。環境代表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環保的任務是多麼艱巨,環保之路又將是多麼漫長。


相關附件:環保工作 任重道遠──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述評_陳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