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峰
我與書刊讀後感比賽結緣,始於我作為參賽者的年代。其過程是:決定參賽,選書,閱讀,感悟,構思,寫作,修改,投稿,最後等待漫長的評審過程,賽果公佈。我的參賽經驗如實吿訴我:既然選擇參賽,誰不想取得美滿的成績?當然,中國人講求謙遜,跟別人分享,還是很低調的說參賽只為了提升自己,拿奬與否並不重要!不過,如果沒有拿奬的願望,我就沒有了追求精益求精的動力。對於我個人來說,奬項是別人的肯定,肯定自己在寫作中的才華和所付出的努力。但是,想要得奬容許我們違背比賽規則?違背體育精神?違背道德修養?倘若通過取巧、作弊來換取奬項,即使拿到奬項也是徒勞無功的,一點意義也沒有。給發現的,一世要面對曾經弄虛作假的污點,難受!沒給發現的,一世要面對良心的不斷譴責,更加難受!因此,抄襲只會讓自己懊悔一生,不要為眼前的一剎那風光或其他原因而甘願冒上巨大的風險,倒過頭來看根本是得不償失。
正如我在自己的專欄寫過,在今次評奬的過程中,我最欣賞那篇作品由我親自發現有抄襲的成份,全文寫得最閃亮的那一段,居然原文照錄網絡上發表過的一篇相同主題的美文。我很痛心,全篇文章近1,500字,佈局謀篇和行文風格都很討好,主題也鮮明,又適合初中學應該有的心性。可是,作者或許不甘心,不甘心文章沒有閃光點,於是就把別人美文中最突出的100字狠心地“借”了過來,給自己的文章畫龍點睛。怎料最終沒逃過評判的“法眼”,說穿了眞有賴資訊科技的強大支援能力!那篇文章即使沒有給畫龍點睛,也必成為優異奬的熱門作品,借來一段,換來是被褫奪資格和敗壞了自己的人格,値與不値,同學們心裡各有一把尺,自有判斷。
還是說回這次的評選感言吧!怎樣寫好一篇讀後感,我記得去年已經談得很詳盡,不外乎是文質彬彬罷了!文意指遣詞造句、寫作技巧和佈局謀篇等要素;質意指文章的思想內涵、價値取向和得着感悟等要素。文質彬彬就是文與質比例恰當,文不勝質,質不過文,彼此有機結合,就能寫出一篇優秀的讀後感。
今年希望跟大家分享其他寫作讀後感的要素。首先談談選書問題。接近80篇的參賽作品所選的書大概可以分成三大類:分別是經典類、勵志類和消閒類。寫經典類的讀後感非常困難,既然被封經典,前人早就讀得透徹,以一個初中生的人生感悟,要寫出一點新意殊不簡單,因此,以經典作為閱讀對象撰寫的讀後感作品,往往流於未能讀透經典內涵,寫出來的感悟免不了落入了陳腔濫調,雖不是作者有心為之,不過所感所想早就給前人都想過了、寫過了,悟出新思維不容易。數今次參賽作品中,有篇選了感悟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一般單篇作品不入評奬之列,但三位評判一致認為,一篇經典居然能夠翻出新意,表現出作者的獨特見解,既不落俗套,又不譁衆取寵,實屬難得,因此破格給予評奬。另外一種是勵志類,這次評出來的奬多以寫這類的作品居多,如〈生活進行曲──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有感〉、〈生活的底蘊──讀《愈痛愈美麗──與死神共處276天》有感〉和〈不一樣的生活──生命因熱愛而美麗〉等,這類型的作品比較適合初中生的心性,亦較容易為初中生能夠掌握。不過,寫這類題材要注意,尤其寫一些有關死亡的作品時的尺度拿揑,這次評判們發現同學選一些有關絕症病患與頑疾搏鬥的勵志書目特別多,但這類型的題材不容易寫好,理由很簡單,假如你沒有親身經歷絕症或者見證絕症,以一個初中生的理解力和同理心很難把握箇中的生死意義,勉強去寫只會落入無病呻吟、意志消沉的局面。季軍作品〈生活的底蘊──讀《愈痛愈美麗──與死神共處276天》有感〉寫來比較正面,作者從絕症中感悟生命的價値,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行出踏實的每一步。第三種是選了一些趣味性較濃的消閒性作品,這類書往往深受初中生的歡迎和喜愛,可是,這類作品的素質往往參差不一,挑出讓人有所感悟的作品機率不高,寫出來的讀後感所帶出的思考往往並不深刻,難以吸引評審的目光。
另外,我們在評選的過程中,都感覺這屆書刊讀後感比賽有令人惋惜的地方,就是參賽作品很少涉及澳門的本土議題。其實,隨着澳門回歸祖國十年,在《基本法》賦予我們“一國兩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的法理保障下,應該非常有利澳門本土意識的成長。假如過去的殖民政府讓學生對於澳門缺乏家的感覺,那麼如今澳門人當家作主十年理應讓年輕一代把澳門視為自己的根。可是,在這次比賽中,鮮有作品涉及澳門本土元素。我們並不強求作者以澳門作品作為題材,但在寫作的過程中應該加入更多有關澳門本土的思考。實際上,初中生的寫作和思考應該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生活的點滴感受,生於斯長於斯的澳門難道沒有讓學生產生獨特的情感?回歸十年以來澳門整體的迅速發展難道沒有讓學生有所感悟?在經濟成果和城市發展的前提下澳門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難道沒有激發同學去思考?我們評判相信以上種種或多或少一定會有,只不過是沒有反映在這次的書刊讀後感比賽當中。只有冠軍作品〈這是我身處的世界麼?──讀《街巷人物》有感〉涉及有關澳門的思考,這更顯得難能可貴。作者寫道:“經濟發展迅速,升斗市(小)民紛紛浸沉在一片表面的繁華景象當中:人人有份、年年有增無減的現金分享計劃;路氹城上櫛比鱗次、猶如齒輪般一間接着一間開幕運營的賭場;每年數以千計的新增車輛使原來擁擠的道路更添擠擁;一大籮所謂‘利民便民’的政策措施;書中一句‘在下午與黃昏的猶豫空間,回望我們過去十分熟悉的這地方,好似霎時變得不熟悉了’正好反映了我的感受。”雖然那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但書本與感受融為一體,道出了作者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澳門深刻的省思,隱隱流露出他對土生土長的地方那一份愛之深、責之切的誠懇的鍾愛。這不由不叫評判們讀出驚喜來!
侃侃而談,指點作品。想起褒貶只在自己的主觀感受之間,實在不能不汗顏。不過,我愛好閱讀,我愛好寫作,就像台下每位評審、老師和同學一樣。我們都是抱着一顆愛閱讀愛寫作愛澳門愛下一代的心,去擔任是次比賽的評判工作。過程中我們和書本打交道,和作者進行思想上的深刻交流,一起學習,一起發掘,一起思考,一起成長。同學們,讓我們享受閱讀帶給我們的啟迪,享受寫作帶給我們的愉悅,享受因為這次比賽而交到的朋友、獲得的友誼,享受“勝固欣然、敗亦可喜”的寳貴經驗,享受過程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