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亞軍
模樣──讀《澳門鄉土茶事》有感
菜農子弟學校 談芷晴
王維說:“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匯聚中西文化的繁榮賭城”僅僅是遊客對澳門的印象,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澳門人而言,這座小城還有著數之不盡的側顏,每一個倩影都散發著獨特的韻味,其中最吸引我的或許是茶葉的清香。
“在茶樓裡,當客人需要在茶壺添開水時,只要把壺蓋打開,服務生便會意而來。”當我從文章裡讀到這個動作的時候,腦海裡有著詳細而深刻的畫面,像是一個短片在不斷倒帶重播,裡面有著熟悉的人物、熟悉的場景,那是一個親切而有感的畫面。
自有記憶起便常常跟著爺爺奶奶到茶樓喝早茶。東來美食在關閘附近,店面不大,裝修也不高級,甚至有點破舊。樓高兩層,沿著一條極為陡峭的樓梯走到上層“雅座”便要“卑躬屈膝”才能行走,“小心碰頭”的字樣貼得到處都是。這樣一個地方卻是常年滿座,一位難求,只因這裡的食物不貴卻美味,而且菜式頗多。爺爺總愛買上一份《澳門日報》,點一份燒鴨髀飯;沏上一壼普洱茶,便與鄰座的朋友們高談闊論,各抒己見:奶奶則與好友抱怨家頭細務,若是老朋友們都沒來,她也會跟我嘮嘮嗑,更是時常講起六國飯店。六國飯店位於十月初五街,1938年正式開業,七十年代起,她就常和家人一起到那兒喝早茶。那時的六國茶樓可興旺了,就連外地的人也慕名而來,在當時茶樓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鴛鴦卷鳳凰這道菜更是奶奶的最愛。但我沒有到過那裡去,自然是插不上話的,只想著或許哪裡的點心好吃吧。那時還小,沒有手機,在等待一個個熱氣騰騰的蒸籠到來的時候也煞是無聊。那時的我可能會“玩敲擊樂”,可能會“寫生”,也可能在桌底“探險”……童年就這樣度過了。
自從與爺爺奶奶分居後便鮮少一起喝早茶,回想起上次一起喝早茶已是大半年前的事。這次放假,奶奶又打電話來讓我去喝早茶。到了茶樓坐下後,便開始無聊得發慌,流動數據宣告用罄,娛樂版報紙也已看完,百無聊賴的時候看到了桌面的鉛筆,便隨手拿起筆,找了張紙巾,開始在上面畫茶樓裡面的樣子。服務生華仔走過,咧開嘴笑著說:“這麼快就長這麼大了,你小時候跟著你奶奶來這裡的時候,也經常畫公仔。”我笑著附和了過去,拿起旁邊的茶放到嘴邊,皺了皺眉頭,抿了一口。是啊,我已經不用再麻煩華仔另外幫我倒一杯白開水了,以前總嫌茶苦,不願喝,現在皺皺眉頭還是會喝下去,且喝後也覺回甘。茶樓裡的這杯茶,或許承載著我的成長。
自1920年,澳門第一家茶樓開業後,九十多年來,這些茶樓陪伴澳門度過了殖民時期,經歷了平淡、慘淡,到如今澳門回歸十九周年的繁榮昌盛,茶樓裡仍高朋滿座,我想不僅僅是因為點心美味吧,還因為“三五知己一起喝茶閒聊”仍長存在許多澳門人的記憶裡。
茶樓裡那杯香醇的茶,原來不僅承載著我的成長,還承載著澳門的成長,刻畫了我心中澳門的模樣,也紀錄著我對澳門那份美好的情懷。
閱讀書籍:《澳門鄉土茶事——第一屆博物館學生研究員研習成果》
作 者:林發欽、呂志鵬主編
出 版 社:澳門民政總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