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冠軍
一句話的啟迪──《一碗牛肉麵》讀後感
聯國學校 吳文顓
不久前,我讀了《一碗牛肉麵》。這本書的編者是美國教育家麥加菲。他認為教育在讓孩子知道如何學習之前更應該教他們學會做人,所以他用了二十年時間編輯了一套暢銷全球的素質教育讀本,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本,可謂用心良苦。看書的結構就可以知道,這本書的讀者群是高小至初中的學生。因為書中的故事短小精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我們讀起來不會覺得悶。
這本書是由五十四個不同的小故事組成的。每個故事後面都有一則“麥加菲箴言”。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則箴言是“不論是對乞丐還是上帝,只要許下承諾,就應積極的兌現”。小時候,我們所受的品德教育要求我們不說謊,再大一些就知道要誠實守信,兌現自己的承諾。這則箴言和我們以往所學的大道理不同的是,它倡導“不論是對乞丐還是上帝”都應該積極兌現承諾,這句話中的“乞丐”泛指地位最低微的人,“上帝”泛指地位最尊貴的人。但現實生活中我所看到的往往是人們根據承諾對象有針對性地兌現自己的諾言,而兌現承諾不應該區分對象這一點,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
比如說學校的品德課老師,上課時她對我們說每個星期一的品德課可以用來玩遊戲,結果到了星期一,老師藉口說進度不夠快,把遊戲日推到星期二。結果明日復明日,後來遊戲日乾脆就取消了,大家都很不高興,但除了不再信任她外沒有其他辦法。老師這樣不守承諾跟她平時上課講的大道理很矛盾啊!可你看她在校長面前一個“不”字都不敢說,更何況是不守承諾呢?
為甚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在她心中我們是輕如鴻毛的“乞丐”,而校長是重如泰山的“上帝”。我認為她是抱着“反正我反悔他們也不能拿我怎樣”的心理。
在我家中也會有這種情況。老爸答應我如果我能每晚十點前做完功課彈完琴就陪我下棋,我信以為真,爭取在規定時間內做完。結果他說已經十點了,他很累要睡覺,所以要拖到明天;第二天,我又去找老爸,他藉口說公務繁忙,又拖了一天;第三天,他就乾脆不認了;我一再要求,他就威脅說要打我,後來就不了了之。同樣道理,在公司裏信守諾言很有口碑的老爸失信於我,也是覺得對我的許諾遠不如對同事、對客戶、對老闆的許諾重要,兌不兌現都無所謂。
同學之間也常有這種事發生。有一次,我忘記帶課本,無法完成功課,請同學小麥照一張課本某頁相關題目的照片放上我創辦的功課交流網頁上,他說:“沒問題!包在我身上!”結果我十一點上網一看,功課交流網頁上完全沒有小麥的蹤跡……第二天我找他,他若無其事地說他忘記了。答應了老師準時交功課而不兌現會被扣分,答應了父母要好好讀書而做不到會被責駡,答應了我的事他不做也無所謂,因為他知道我奈何不了他。
我還讀過這樣一則故事:裘蒂是一個十二歲的女孩,她媽媽許諾她,如果她通過照看嬰兒攢到足夠的錢用於買門票,她就能去城裏看一場音樂會。她設法攢到了十五美元,除了買門票還多五美元。而她媽媽卻改變了主意,告訴她得用這筆錢做新校服,裘蒂很失望。但不管怎樣,她還是決定去看音樂會。她買了一張票,告訴媽媽她只攢了五美元。周末她去看演出並對媽媽說她要花一天時間和朋友一起玩。她媽媽沒有發現她撒謊。而她的撒謊源於她媽媽不能兌現對她的許諾。
很多人都做不到對任何人都兌現自己的承諾,尤其是成人和我們之間,成人處於強勢地位,往往輕視對孩子的承諾。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一個人實現諾言是不應該帶有這麼大的功利心的,利益攸關的小心兌現,無關緊要的則掉以輕心。教育是老師和學生、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合作,讓孩子們各個方面進步,如果因為成人不守諾言令孩子心中充滿不信任,所有的品德教育都將流於說教。
每一個人許下承諾之前應該先想想,能不能兌現。“不論是對乞丐還是上帝,只要許下承諾,就應積極的兌現”這句箴言對我的啟發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