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季軍
也許,悲傷是某種快樂──讀《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有感
培正中學 蘇倩賢
無力地閉上雙眼後,我化作一縷輕煙,不由自主地飛往蔚藍的天空。
我離開了街道,離開了城鎮,離開了人間;衝上雲霄,在雲層間穿插……我終於停了下來。舉目四顧、花明柳暗,草長鶯飛,古木參天,桃紅柳綠。這沒有痛苦和悲哀,沒有疾病和戰爭;這裡充滿着歌聲與笑容,洋溢着愛與幸福。這是我想像中的極樂世界──天堂。
對於在死亡之間徘徊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個樂國。而我對所謂的天堂,卻有一個不能理解的疑惑︰當人們離開了世間一切所愛,踏入完美的國度,真的能獲得永恆的快樂嗎?
記得在外公離世後數天,母親說她和一衆兄弟姊妹要回外家為外公“做七”。對這樣的葬儀禮節,我只能從一套名為《回魂夜》的電影的零碎片段中回溯何謂“做七”。
母親回家後,我急不及待地向她問個究竟。原來“做七”即是親屬待在家中迎接亡魂的禮節,但親屬必須假裝睡覺,如此一來,去世的親人才不會對塵世有所眷戀,方能接受輪迴轉世。母親本來也不相信這套說法,但就在那夜,外家的牆上出現了個灰黑的掌印,屋裡所有人都認定那是外公歸家的痕跡。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講述主角老艾迪在撒手人寰後在天堂的遭遇。在與他的生命有交錯的五個人對話中,艾迪逐漸領悟到自己的存在並不是微不足道的,因為自己的生命裡一直都有別人的生命。書中曾提到,人類的心靈都明白,歸根究柢,所有的生命都是互相交錯的。死亡不僅僅帶走了某一個人,死亡也與另一個人擦身而過。在帶走與錯過的小小距離裡,人的生命就此改觀。
在我而言,這是再貼切不過的了。記得有人曾經說過︰“當你不能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只有把它變成回憶。”我堅信,悲痛的往事經過生活的歷練和沉澱後,總有一天能變成苦中帶甘的回憶。而且,這些回憶決不會被忘記,就如白紙上的鉛筆字,縱使被擦去,亦會留下一道道不可磨滅的筆痕。
我想,這樁小事都說得上是外公離開人世後難得的黑色幽默了。假如世界上確實存在着人的靈魂,“頭七”的習俗就能讓亡魂在轉世前眷戀家中點滴,然後不留半點遺憾消失在人世間。對我來說,外公的手印確實有點詼諧,以至令我聯想到外公如蜘蛛俠般在家中飛來盪去的模樣。可是,一個似是如非的掌印就換來家人對外公的去向有所安心,一點小迷信又有何不可?
痛失至親,許多被認為是“眼淺”的人都會淚灑當前,而我則會在旁偷偷流淚。我哭的原因不完全是因為失去了親人,更多的是為了生命的脆弱及死亡的殘酷而感到無助。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仍然希望死去的人可以進入天堂,這樣至少能夠擺脫精神及肉體上的苦楚。
我出席過一個典禮。某位嘉賓以《檀香刑》書中一段引起我內心極大迴響的名句作為致詞的引子︰“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便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是的,人們常認為痛苦只是人生中的插曲,當你只專注在快樂的主旋律上時,你就能擁有愉快的生命,享受如交響樂般豐盛的人生。但是,若一個人不懂細味傷悲的內涵,儘管天天抱着樂天的心態,恐怕人生中一個突如其來的黑暗面就能將他吞噬進愁雲慘霧的低谷中。
世上沒有不枯萎的花兒,我們的人生亦不可能與悲傷分離。悲傷,也算得上是快樂的一種,它是現實中沒有載體的潘朵拉盒子。也許悲傷把我們心靈侵蝕得千瘡百孔,也許悲傷令到我們的思緒變得疲憊不堪;但亦因為悲傷,我們才懂得快樂的寶貴;因為悲傷,我們才能在美麗的疼痛中成長。
生命的本質在於追求快樂。快樂之匙,人人都想尋覓。然而,當悲傷也能成為某種快樂,那麼快樂的鑰匙已不復存在。快樂之門,從來都沒有上過鎖。生命就是要跨過各種各樣、一時一地、一執着一轉念的門檻。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作者︰米奇‧艾爾邦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二○○四年十月廿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