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季軍 謝欣琦 我讀到的一個歷史人物

初中組 季軍

我讀到的一個歷史人物

澳門大學附屬應用學校 謝欣琦

 

提起杜甫,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哦,詩聖! 」

在中國古代儒家哲學中,聖人指的是道德修養最為高尚的人,例如孔子,而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聖人還往往用來指那些在某項學問或技藝方面集大成者,如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等等。
中國唐宋兩代詩壇群星璀璨,為什麼單單杜甫一人獲得「詩聖」的尊稱?他究竟有何德何能獲得封聖呢?

我們先來看看南宋理學宗師朱熹對杜甫的評價,理學家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近乎苛刻,但是朱熹認為歷史上有五位偉大的人物,並稱之為「五君子」,分別是漢代的諸葛亮、唐代的杜甫、顏真卿、韓愈、北宋的范仲淹。諸葛亮「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顏真卿是繼往開來的偉大書法家,因堅決反對藩鎮割據,堅決維護國家統一被殺害;韓愈「文以載道」,一身正氣,面對公理正義,他總是仗義執言,奮不顧身,不惜拋棄高官厚祿;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杜甫呢?一生鬱鬱不得志,在政治上幾乎毫無建樹,只是短暫當上芝麻綠豆般的幾個小官,他要報效祖國,他要為民請命,但現實沒有給他多少機會,所以他的真實社會地位就是「布衣」「野老」,那為什麼在朱熹看來杜甫能夠和其他四君子相提並論呢,下面就讓我們從杜甫的詩歌中去尋找答案吧。

杜甫一生窮困潦倒,經常處於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淒涼境地,雖然上天對他很冷酷,但是他仍然用火熱的仁者情懷來關懷世間。自己的幼子都餓死了,還要「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一年到頭為老百姓的生計發愁、嘆息,一想到他們的困難就心急如焚。自己和家人都衣不蔽體了,還想到那些「平人」「失業徒」「遠戍卒」的苦難遭遇,認為他們比自己還可憐;自己都「屋漏偏逢連夜雨」了,還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自己卻願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除了愛家人朋友、國家民族之外,還推而廣之,主張平等對待周邊民族,他反對狹隘的愛國主義,反對大唐對南詔的戰爭,因為他清醒地看到戰爭對交戰雙方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所以他寫出了《兵車行》。

杜甫是個深情的人,不僅對人,對山川樹木,花鳥蟲魚,他都懷有深情與熱愛,所以寫出「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看到江上面橫著一張密密的漁網,很多魚都被那張網困住了,他很同情那些魚,便寫出了「物微限通塞,惻隱仁者心」。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覺得杜甫的高風亮節比起朱熹所稱的其他「四君子」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我們再來看看杜甫的詩歌成就,最早將杜甫其人其詩與「聖」相聯繫的是北宋詞人秦觀,他認為杜甫的詩歌就像孔子的學說一樣,都是時代的集大成者。北宋南宋時代,很多文人士大夫開始將杜甫比作周公,甚至將「杜詩」與《論語》、《孟子》並列在一起,作為儒家的經典。

「杜詩」的價值真的有這麼高?我覺得光從以下幾點就可以證明:

一.律詩是對中國幾千年詩歌的集大成,又是對它們的超越與創新,而杜甫則是唐代律詩藝術最高成就的代表者,他存世詩作有1458首,律詩就佔916首,其中《登高》被譽為「千古七律第一」。

二.「杜詩」的語言藝術達到爐火純青,做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一點可以從我們經常從中引用的成語中得到證明。比如歷歷在目、別開生面、明眸皓齒、炙手可熱、慘淡經營、翻雲覆雨……

三.杜甫的詩對後世的影響巨大,歷來都有千家注杜之說,即是說有上千個專家去註釋「杜詩」,以致有人說中國古詩分成「杜詩」與「非杜詩」即可,這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蹟。

歸根到底,杜甫之所以成為「詩聖」,既源於他崇高的人格,更主要的是他的作品的藝術造詣已經達到驚天地泣鬼神的境界,所以他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敬仰也就理所當然了!


書  名:康震評說詩聖杜甫
作  者:康震
出版社: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