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亞軍
於無垠的宇宙中尋覓光芒──我讀《最後一個人類的回憶錄》有感
培正中學 梁馨之
在喧囂的塵世中,我們是否真正領悟到“混沌、虛無、絕望”的深意?又是否曾經想像過“新生、破土、凋零”的循環?所謂生與死,始與終,就像永恆的莫比烏斯環首尾相接,生命與科技又是否會在輪迴中,不斷延續並開創出更多未知的未來?我曾以為,科幻小說僅僅是小說家對未來的天馬行空幻想,直到我讀完澳門作家鄧曉炯所寫的《最後一個人類的回憶錄》後才明白,科幻小說更是對人性深邃角落的探索。
作家以“最後一個人類”的獨特敘事視角,將讀者的思緒拉進了一個絕望與希望交織的未來世界。故事的開始描寫兩位來自“大系統”的機器人前來訪談一位垂垂老矣的老人,此時癌症已深入他的骨髓,生命的餘光已所剩無幾。他們想詢問老人,當年人類尚未滅絕的故事,以尋回那些已經遺失的記憶。風吹山脈,將人類與科技的交錯反覆吟誦,喚醒了老人腦海中最初的回憶。
他是一個擁有“量子大腦”的機器人,名字為李亦人。最初,他被送到一個家庭成為星兒的伴侶——一個從小失去哥哥的女孩。然而,命運的漩渦悄然來臨,當年勢不可擋的人工智能公司“莫比烏斯”推出了一款虛擬遊戲“完美新世界”,機器人也開始跟隨星兒的父親前往律師事務所工作。時間不斷流逝,人類與機器人之間的界限愈加模糊,意外的變故紛至沓來,徹底顛覆了他們的命運。那一個貧富懸殊的“完美新世界”,塑造了階級的鴻溝,還有侵犯隱私的“記憶法案”,剝奪了心靈的自由;而專制獨裁的“上帝系統”,導致了內部的撕裂狀況。所有的一切,逐漸侵蝕了人類彼此的信任,讓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和絕望。直到李亦人的量子大腦接駁了“上帝系統”,進化成為一個全新的虛擬生命體——“大系統”,在歷經數千年的升級換代後依然不斷尋找一條新的出路。
鄧曉炯宛如一位技藝精湛的編織者,將宗教文化的深邃與科學元素的冷峻巧妙交織在一起,完成了一幅瑰麗又多層次的敘事畫卷。他用無聲的文字唱出了敘事歌謠《失落之詩》,以敘述神的國度卻又一語道破“能量守恆定律和熵增定律是闡述宇宙規則的兩條基本規則,能量不停轉化,混亂不斷增加”。他不僅能以想像力譜寫獨一無二的未來幻想,還能在科幻故事的脈絡中注入人性的溫暖,讓人類不禁思考:人類與機器人的區別是否在於情感?就如主人公在目睹星兒快要死亡時,他還讀着她最愛的故事,那一瞬間淚水更滑過他的臉頰,使愛和痛交錯在一起,讓他驚覺自己好像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類。讓我這位讀者無法忘懷的是,那不僅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更是澳門文學的一片繁花盛景,加深了我對本地文學的印象,它如涓涓細流,潺潺而過,既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在這瞬息萬變的AI時代,科技的進步如洪流般席捲而來,讓我們的生活在一眨眼之間翻天覆地。《最後一個人類的回憶錄》這本小說探討了人性與科技的界限,提醒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往往也會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在我傾聽完“最後一個人類”講述的故事後,也讓我進一步對未來的科技與生命的進化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解。正如尼采所言:“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所以,我明白真正的智慧,是學習如何與環境共存,是生命對永恆變化的環境作出反應。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做一個能感知、能思考、能愛的人,才是我們人類存在的根本意義。因為,我們也許只是億萬年裡的一隻螻蟻,抵不過時令的更迭。但我相信,在短暫的生命中我們仍能努力尋求屬於自己的光芒,也是小說教會了我們最重要的道理。
閱讀書籍:《最後一個人類的回憶錄》
作 者:鄧曉炯
出 版 社:曉角話劇研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