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組 冠軍
仰望星空的蟲子——讀《三體》有感
培正中學 伍行知
父親愛觀星,這天傍晚時分他的興致又來了,特意駕車把我載到西望洋山上,在靠近天主教堂的一角把車子停好,從車子裡取出那台他視如珍寶的天文望遠鏡,然後找了個視野開闊的位置把它架好,又把鏡頭調校到望向西邊天空的某個座標。
父親指着已經暗下來的天空說:“這顆阿特拉斯彗星,我和你這一生啊就只能見它一次了。下次它重返黃道面的近地軌道,恐怕是六萬個地球年後的事。"我抬頭望向夜空,但見天高雲淡,繁星點點,月亮已躍上半空,皎潔如鏡。當中那顆金星特別明亮,神態自若地向地球眨着眼睛,我忽然想起沈從文先生在《老伴》裡的描寫:“我瞅定這一粒星子,目不旁瞬。這星光從空間到地球據說就得三千年,閱歷多些,它那麼鎮靜有它的道理。"沈先生並非單純一介書生,他也早就認識到宇宙之大,地球的渺小。就像劉慈欣先生在他的科幻小說《三體》裡說的:“宇宙是個空蕩蕩的大宮殿,人類是這宮殿中唯一的一隻小螞蟻。”我想這個比喻還是保守了點,事實上,在估計以九百三十億光年距離為直徑的可觀測宇宙中,只有一萬億立方公里的地球就連一粒砂子都不如,更遑論生活在這粒砂子上的人類了。
《三體》裡描寫地球太空艦隊在三體世界派來的“水滴"面前完全不堪一擊,瞬間便被滅個精光。三體世界又向地球傳送具高度智慧的“智子",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研究,使人類的科技發展再無寸進。三體人把地球人叫作“蟲子",對人類世界極盡輕蔑和嘲諷。在現實面前,人類沒有話語權,只得忍辱負重,在困境中匍匐前行。然而,三體人忽略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所孕育出的堅韌性格,就像《三體》裡大史說的:“把人類看成蟲子的三體人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一個事實:蟲子從來沒有被戰勝過。"……
“怎麼了?你又在想《三體》裡的故事吧?這段時間你看得太多了。"父親突然打斷了我的思緒,他經常一眼就能看透我的心事。他抬起頭接着說:“你看,我們都是陰溝裡的蟲子,但總還得有人仰望星空。”我知道這是《三體》裡女主角葉文潔說的話。對啊!地球世界從來就不缺那些經常仰望星空的人。回看人類的科技發展史,仰望星空的人都不是平庸之輩!四百八十個地球年前,哥白尼率先發現宇宙定律,他提出了《地動說》,指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繞着太陽轉的,儘管他的理論還有瑕疵,但隨後的伽利略很快把它修正了,更製造出天文望遠鏡,透過這副望遠鏡,伽利略清晰地看到遠在地球八億公里外的木星。後來牛頓洞悉了宇宙的第一奧秘——萬有引力,人類的科學研究由此得到飛躍式發展。他們都是仰望星空的巨人,曾經以一己之力推動着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
想到這裡,我覺悟地說:“是的,爸爸。仰望星空的人都很偉大,他們是這個星球上的巨人。"
“不需要都是巨人,能看到正確方向,堅持做好它就很好。你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人啊。"
我開始有點茫然,目光落到距離這裡不遠處的一條小巷。我知道小巷的一頭就是“亞婆井”了,在它旁邊有一座古老大宅,一百多年前這座大宅裡住着一位大隱——鄭觀應先生,先生雖隱居小城一隅,但心繫家國,年過半百的他仍執筆疾書,撰出警世名篇《盛世危言》,為當代中國探索救國和前進之路。適逢其時,孫中山先生自香港渡海而來,供職於鏡湖醫院,後於草堆街開設中西藥局,藉懸壺濟世之舉,暗通革命志士,籌謀救國之路。小城雖小,卻有無數仁人志士在這裡停留過。他們深知處境危險,前路艱困,但仍然忍辱負重,深夜挑燈奮筆,霧裡東奔西走。欲救萬民於水火,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是他們心中永遠的念想。我想,曾幾何時,兩位先生也曾在小城的夜空下,仰望頭頂璀璨的群星,真理的光芒曾經照亮他們前行的路,給予他們勇氣和希望。
“處於幼年的人類文明曾經打開家門向外看了一眼,外面無邊的暗夜嚇住了他,他面對黑暗中的廣袤和深邃打了個寒戰,緊緊地關上了門。"人類對宇宙的敬畏之心在劉慈欣先生的筆下繪形繪色。對於宇宙中深藏的真理,人類現在仍然所知甚少。《三體》裡的地球最終被高等文明吞噬,人類世界灰飛煙滅,唯獨剩下藍色空間號太空戰艦逃出生天,它帶着人類文明的最後一點血脈,漫遊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找尋理想的宜居地。這正是劉慈欣先生所有科幻作品背後深藏的主旨: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地球終有消亡的一天,延續人類文明的唯一途徑是奔向星辰大海,尋找新的家園。
探索之心,人類自古有之,窮畢生精力尋找遠方的先驅者亦大有人在。觀乎我中華民族,早在西漢時期,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跨河西走廊,越茫茫沙漠,達中亞邊陲,期間兩度被俘虜和囚禁,但他仍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最終打通了中原和西域文明交流的道路,為日後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明永樂年間,鄭和七次率領龐大的船隊下西洋,遠至東南亞、中東和非洲東海岸,都留下他們的足跡,鄭和的船隊與沿途數十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貿易和文化交流,為古代中國與世界的交流鋪平了道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實踐,也成為了現代中華民族開創“一帶一路”世紀偉業的明證。
面對未知的世界,人類從來沒有停下探索的步伐。
我相信會有那麼一顆星,它曾經看見張騫在漆黑的沙漠中徐徐步行的身影,也曾看見鄭和的船隊在洶湧的波濤間奮力搏擊的情形,它亦能感知伽利略看見木星時欣喜若狂的心情,更領會到牛頓看見蘋果墜地時的瞬間感動。我想,這些人類先驅者都曾經在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境遇下仰望星空,感知世事,從而生出對人生的感嘆。我也想,敬畏宇宙,崇尚真理,就是令他們收拾心情,積蓄力量,堅定地邁出改造世界的步伐的原動力。
地球何時消亡?人類未可預知,但要未雨綢繆。生存和繁衍是文明的第一需要。努力實現科技突破,走出地球,衝出太陽系,到無垠的宇宙中去尋找宜居的新家園,是人類永續文明的唯一出路。
“找到了,你過來。"父親向我招手。我把眼睛貼近取視器,赫然看見阿特拉斯彗星出現於西南方的天際,它正拖着長長的淡黃色的尾跡,緩緩掠過近地軌道,飛向深邃的太空。想到六萬年後的再度相遇,我既迷惘,又惆悵。那時候,空間早已物換星移,地球已經暗淡無光。但我相信,人類或許已經製造出使用曲率引擎驅動的星際飛船,以貼近光的速度奔向星辰大海,又或許,人類已經在銀河系的某個座標找到賴以生存的土壤,我們的子孫正在某顆恆星溫暖的照耀下,歡快地起舞,歌唱。
閱讀書籍:《三體》
作 者:劉慈欣
出 版 社:重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