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組 亞軍 王海濱 人性的善惡──讀《駱駝祥子》有感

初中組 亞軍

人性的善惡──讀《駱駝祥子》有感

培正中學 王海濱

 

老舍先生著的《駱駝祥子》講述的是主角祥子從一個忠厚老實的車夫到一個靠坑蒙拐騙度日子的混混的墮落過程,它讓我體會到了互助、寬容、奮進等世間諸善;以及嫉妒、欺詐、恐嚇等社會衆惡,除了給我震撼外,也令我感到迷惘: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

“性本善”和“性本惡”之爭已持續兩千多年了,但善是甚麼,惡又是甚麼呢?自小我們就被灌輸“行善去惡”的觀念,我們知道寬容友愛,誠實守信,戒慾無私可算是善,可是我們是否認真想過“善是甚麼”或者“善的標準”呢?

祥子在逃離軍隊時,順手牽羊地拖走了幾匹駱駝,不問自取不算是善事,但那些駱駝是被軍隊拋棄的,牽走牠們並沒有損害到其他人的利益,反而令駱駝有了主人保護,免得被野獸捕食,這是善還是惡呢?

祥子被偵探勒索後,曾想去曹家行竊,但又因對不起良心而打消了邪念,是的,這是邪念,但它因善念而被打消了,這是善還是惡呢?

在阮明遊街要被處死時,有一大堆人甚至──甚至包括逃課的小孩──去觀看,他們並不是想為阮明喝采,也不是對阮明恨之入骨,非要看他被槍斃才可洩憤,他們只是想體驗殺人的快感,雖然只是旁觀但也聊勝於無,這種行為固然令人作嘔,但卻是為政府允許的,鼓勵的,這是不是惡呢?

電視中常有一個片段:你看見一個歹徒要對某人不利,你上前與其搏鬥,卻無意中將其殺死,殺人是惡,但見義勇為卻是善,這又該怎麼算呢?

你解釋不出來吧?這是因為善惡並沒有標準,它不像小學的一加一那般清楚了然,是善是惡,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每人心中都有一把量度善惡的尺子,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尺子也就不同了,再以錯殺歹徒為例,古時你可能成為英雄,現在你會上法庭,被控“過失殺人”,你則以“正當防衛”為自己辯護。

令善惡難以有標準的另一個原因是:善惡是相對的。老子說,“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惡即是“不善”,不善又是相對於善而言的,事物是善或惡要有另一件事與之相比才有意義。相比之下,才能顯出孰善孰惡,因此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也就沒有了善惡的標準。

為甚麼善惡是相對的且因人而異呢?這是因為善惡是我們的主觀意識,不是客觀的概念,就像美與醜一樣,如果說人們對美醜有不同看法,是因為審美觀不同,那麼對於善惡意見不一,就是審“善”觀不同了。一名天才的嬰兒可能會明白“1+1=2”,但卻分辨不了一件事的對錯,一個人的善惡,因為他還未形成善惡的觀念,明成祖朱棣奪取建文帝的皇位後,將他的兒子朱文圭作為人質軟禁起來,與世隔絕五十五年後,他被放了出來,但卻成了個白癡,因為他沒有機會建立主觀意識,沒有善惡的意識,又何來“性本善”或“性本惡”呢?

人善或人惡與人的本性無關,那麼善惡到底是由甚麼影響的呢?是環境與自身。小時候,人受環境影響,祥子在鄉下長大,造就了純樸的農村性情;長大後,就是自己主宰自己了,祥子最後因小福子的死而完全墮落,但這也是他自己選擇的,他完全可以回到曹家,展開人生新的一頁,善惡之權,是操之在己的。

人性就像是一片未經人涉足的處女地,任其荒廢,讓毒蛇野獸在上面橫行,還是把它開墾成肥沃的土地,決定權在我們自己的手上。

 


書 名:《駱駝祥子》
作 者:老舍
出版社:香港三聯出版社


相關附件:人性的善惡──讀《駱駝祥子》有感_王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