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大學及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於5月10日合辦青洲校舍開幕禮。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代表、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表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將保持對高等教育的使命承擔,大力支持包括聖若瑟大學在內的本澳高等院校提高水平、穩步發展,繼續為聖若瑟大學在宗教信仰、多元文化及社會關愛各方面提供支撐,繼續推動聖若瑟大學與中國內地以及本地高等院校的學術交流和科研項目合作。
開幕禮當日假花地瑪百年顯現紀念堂舉行,譚俊榮、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葡萄牙天主教大學校長Isabel Gil教授,以及澳門教區主教、聖大及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校監李斌生,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校長喬樹勇、聖若瑟大學校長薛沛德教授等出席。
譚俊榮致辭時表示,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與葡萄牙建交40周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在這個歷史性的年度,聖若瑟青洲校舍正式啟用,更應該要有開創新時代、承先啟後的使命感和抱負。尤其是在新《高教法》所開闢的廣闊天地中,他希望聖若瑟大學能融貫中西教育和文化的人緣網絡及學術資源,進一步弘揚自身優勢和特色,通過教育與科研並舉,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發揮橋樑作用,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澳門社會可持續發展培育優秀人才,為澳門建成中葡文化交流中心、中葡雙語人才培養基地及世界旅遊教育培養基地發揮更大作用。他相信聖若瑟大學一定會愈辦愈好。
李斌生致辭時表示,一直以來,學校深耕澳門的教育工作,作育英才,一批一批地培育社會的棟樑。如今,新校舍已經建成,這是屬於澳門的學校,也是公教教育的里程碑。青洲曾經是澳門的一個小島,經過填海發展,現在已經與澳門半島連成一體,與中國密不可分了。作為社會一分子,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澳門特區政府成立20周年之際,學校已經準備好,迎接全新的挑戰,在中葡平台,文化對話,學術知識等等的範疇上努力,繼續為社會發揮力量。
喬樹勇稱,新校園提供更寬敞課室、更先進設備、更專業儀器,更好的體育設施,音樂設施和藝能設施。舊校舍已經成為記憶,但是新校舍帶來新的景象、新的願景。在新的時代當中,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下一代會在新校園裏,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發展。
薛沛德亦稱,特區政府貫徹「教育興澳」施政理念,青洲校舍開幕便是政府支持和推動教育發展的重要標誌。他表示,2017年「天鴿」風災中聖若瑟大學以及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的青洲校舍設施損毀,游泳池、健身室、錄音室等設施亦受破壞,才延遲至今舉行開幕禮,目前尚有部分設施需要修復,校方已汲取經驗,在水浸位置及淤塞點增設防水閘等優化設施。
另外,對於招收內地碩士生被拒問題,薛沛德回應稱,學校於2015年時的申請並非被拒絕,他解釋是因當時香港高等學院亦有提出招收內地生,故中央政府打算為香港和澳門制訂新政策;而目前學校正申請招收100個內地生的碩士學位,因程序需時,會耐心等候結果。他又笑言並不急於招收內地生。
揭幕後,兩校為嘉賓準備了一段紀錄校舍由興建至今一點一滴的短片及學生音樂表演。緊接著,聖若瑟大學文化巡遊揭開國際文化嘉年華及語言日序幕。為大眾提供分享聖大社區的多元文化,傳統服裝和經典菜餚的機會。
澳門天主教教區於2006年決定為聖大提供設備齊全的學術校園,故此提供1幅位於青洲,屬澳門天主教教區管轄的土地(即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六校原址),旨在建造1座容納大學和中學的新校舍,為周邊社區提供高質量、現代化的教育、文化和體育設施。校舍佔地38,145平方米,由國際知名的日本建築師Koji Yagi設計構思,進一步具體設計由建築師金銘華及澳門專業顧問有限公司(MPS)開展,新營房屋及土木工程(澳門)有限公司負責興建,由偉歷信負責工料測量。工程在政府、澳門天主教教區和捐助者的財政支持下,於2013年至2017年間施工。在不久的將來,大學將以「捐贈牆」來答謝捐贈者慷慨解囊。
2017年8月23日,颱風「天鴿」襲澳,嚴重破壞校舍,當中包括位於地下的設施,技術設備以及25,000冊屬於澳門利氏學社圖書館的書籍。維修和改善工程至今仍在各界及艾德森家族基金會慷慨捐贈1500萬澳門元的支持下進行。
消息來源: http://www.shimindaily.net/v1/news/macau/聖若瑟大學及聖若瑟六校舍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