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來自台灣和澳門成員共同思考四川省如何經歷大地震後重建過來及發展,中華民族團結促進會參訪團一行4月16日以回顧過去二十年港澳台參與內地減災扶貧工作為主題,考察汶川大地震受影響地區,邀請原國家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周建國與團員作分享和介紹。
參訪團一行四十多人參訪青城山道教古建築群、汶川地震之震央地區——映秀縣水磨鎮、震央紀念館、都江堰水利工程等,了解到當年澳門基金會對青城山古建築群等處的地震援建成果,也從汶川地形環境了解古代水利工程如何持續發揮着保護保障成都平原的作用。
災後重建意義大
周建國回顧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擔任國家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工作期間,凡遇天災必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實地了解,然後安排調配救災物資與資金方案。當年華東、華南水災,以至減災扶貧行動,進一步啟動港澳地區對內地社會關愛工作。
周建國表示,國家發展進步也反映在對天災的救援工作、行動力和重建恢復。以四川大地震為例,○八年的特大規模救災、調動協調和災後各地區的重建,各省市援建資金和資源的投入都屬空前。這種全國協作,更促使四川各地都經歷跨越式發展,幾年的災後重建把地區建設發展,以至人民生活的質量與思想的素質都向前推進十至二十年。舉例來說,災後透過國家援建資金和民間的各種幫助,把百姓原來需要八至十五年建房儲備期縮短為三年。在此基礎上,逐步開展了民宿、特色旅遊等新經濟發展新支撐點,增收入也改善當地歷代貧困的情況。
體驗關愛齊共勉
周建國指出,對國家和受災貧困地區的關愛,必須從“體驗”開始,尤其當面向陌生的地區,有了感情牽引,就自然產生關注。所以鼓勵澳門和台灣的成員多到內地走走,多了解,多體會中華民族一體的互助精神。
領航發展計劃組委會副召集人高展明表示,站在汶川大地震的震央映秀遇難者公墓憑弔,感受當年大地震一刻,內心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貴。
活在當下,多難興邦。亦看到地區在災後重建舊貌變新顏,當地人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之情,向來自四方八面的遊客介紹,無疑是開發了當地新的旅遊資源,生活習慣和環境都逐漸得到改善,這亦是對凝聚民族感情發揮正面作用。
資料來源: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7-04/17/content_11722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