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協會舉辦講座 探討多元共融環境
發佈時間:28/05/2018

        澳門聾人協會於2018年5月20 日假澳門科學館會議廳舉辦「HORSE & ZEBRA 馬與斑馬」探討多元共融講座。講座邀請到聖地亞哥州立大學語言、言語和聽力科學學院教授、國際言語語言音聲學會理事長劉麗容教授、香港城市大學翻譯及語言學系鄒嘉彥講座教授及神召會恩光堂社會服務部言語治療組 莫宇航言語治療師主講,探討如何因應早療需要幼兒之多元特性提供適切的學習環境、以及在澳門多元語言環境中學習成長的挑戰及教學引導策略,吸引超過110人參與,反應熱烈。


  聾協總幹事劉雪雯致辭時提到聽‧語‧愛關懷計劃自2013年獲澳門基金會資助開展,並主動於社區發現聽、語需要的幼兒,至今第三階段推行以「家庭為中心」原則及作息本位模式的多元介入方案,並率先為輪候服務幼兒的家庭提供家長個別諮詢,為幼兒及家庭帶來正向發展,並期望探討多元介入模式彙整可行於澳門的方案。


  她表示幼兒成長發展有多個面向,故該會邀請不同專業講解語言、社經發展、家庭、心理等層面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從生活中提供介入提升幼兒與家長的能力,但同時也要因應幼兒多元特性提供有利學習環境。更強調從不同角度思考幼兒的特殊性是問題的所在,也有機會是與生俱來的獨特性,週遭的社會環境可營造條件讓他們的天賦有發光的機會。她最後提及共融的理念是體認到每一個小朋友存在著多樣性,建議在日常政策、服務及生活之中都能考慮不同的個體差異,共同努力營造多元共融的社會環境,從特殊需要的孩子身上,發掘他們的不同。


  講座上首先由劉麗容教授講述《馬與斑馬:早期療育的因材施教》的主題,她介紹當今特殊幼兒如何因應多元環境提供有利適切的教學環境,她以眾多生態環境的例子,說明人類身處在一個多樣化的環境,並引用了多位知名藝術家、運動家、辯論家、作家,說明合適的環境可讓特殊幼兒同樣能發揮自己的才華。並以斑馬與馬為比喻,即使把斑馬外觀塗成馬,其本質也是不同的,就如同自閉症在大腦神經運作機制上與一般小朋友的差異,在資訊接收、整合及思考模式有其獨特性,需要為他們建構合適的教學環境讓他們能從中學習,她將此原則,延伸至其他同樣有早療需要的幼兒,使他們都能獲得適性發展。


  之後由鄒嘉彥教授及莫宇航言語治療師講述《多語社會特殊需求兒童語言習得及評估:挑戰與機遇》,鄒教授介紹了不同多語言地區華語常用詞彙的分別,顯示當地隨著時間推移而形成某種語言的較為重要的定位,由此亦反映了當地所形成獨有的文化。他說明學前、小學、中學階段其學習任務均對語言能力有不同的要求,他提出在觀察了解幼兒的語言發展能力時,也要考慮當地社會的語言層次、功能及文化的背景。及後由莫先生說明幼兒語言能力發展,他提到幼兒成長階段中,在認識世界及吸收知識過程中,會運用到認知、聆聽理解、詞彙與句子組合、發音等部份,而語言問題的幼兒在口語理解和表達能力中,可能在其中一個部份出現困難,他也指出一般小朋友在學習兩種或多種語言之問題不大,更會對其他認知及執行功能有助益,相反有特殊需求幼兒在學習兩種語言存在著不同的差異,有機會對認知負擔較大而未能完整掌握兩種語言。此外,在講座上也介紹了香港兒童口語(粵語)能力量表的研發過程,也以此說明評估語言問題幼兒的面向。


消息來源: http://www.waou.com.mo/news_c/shownews.php?lang=cn&id=29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