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研究》第六十五期經已出版
31/07/2012

  由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組稿並編輯的《澳門研究》第六十五期經已由澳門基金會出版。《澳門研究》一直秉以“研究澳門,服務社會”為宗旨,選編刊登海內外人文社會科學論文,薈萃各家學術思想,是推動和深化“澳門學”理論建設的重要陣地,備受國內外學界關注。


  該期收錄政治、歷史、文化、社會等範疇文章共計26篇,內容豐富多樣,可讀性高。歷史學方面的內容,田渝選譯了伊沃‧卡爾內羅‧德‧索薩所撰的《十八世紀澳門的孤女和婚姻市場》,以澳葡政府為孤女置辦嫁妝,組建葡萄牙天主教家庭為題,從側面揭示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和面貌;金國平的《葉權所描述澳門教堂考》考證了葉權於《遊嶺南記》中對聖經故事的誤解,並對其時澳門天主教堂的資料作考釋;莫小也的《澳門寫實主義油畫發展探微》勾勒出寫實主義油畫近百年來在澳門由傳入、興起、繁盛至今所形成具自身特色的發展脈絡。社會民生方面,潘錦盈、朱明霞與陸嘉燕分別撰文對本澳長者、病患的照顧服務進行研究探討,期望喚起社會各界對長者的關注,文章對提高相關服務水平具有現實的參考意義。青年園地欄目則有李樂的《論內地與澳門法律衝突中的公共秩序保留問題》和晏雪蓮、柳海明的《〈澳門番語雜字大全〉考釋》。


  對本澳近期熱議的政制改革方案,婁勝華、江華、莊真真、劉煒華等學者都在完善澳門政治體制、如何凝聚社會各界力量等問題上各抒己見,為謀求社會的長期穩定繁榮出謀獻策,其中對現行立法會的間選制度有詳盡的分析,建議革新間選制度,使能更符合民主化的要求。李略的《政制發展方案諮詢文本調查報告分析》則為研究本澳市民對政制發展的認知和取向提供了具參考價值的數據支持。值得一提的還有港珠澳大橋研究欄目,薛鳳旋、戴荔珠的《由伶仃洋大橋到港珠澳大橋──粵港澳區域合作的成功案例》闡述了港珠澳大橋興建的方案及背景。郭楚的《港珠澳大橋建設與澳門的發展機遇──兼論橫琴開發與粵港澳合作》;馮邦彥與彭薇的《港珠澳大橋的興建對澳門經濟的影響》;柳智毅的《“大橋經濟”與澳門的發展》等文章集中從經濟的角度,透視港珠澳大橋落成後將為澳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另外,《珠江三角洲的區域融合與都市圈的形成》、《港珠澳大橋建設與粵澳勞動力合作》兩篇文章,唐曉平於文中研究珠江三角洲的一體化進程和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融合發展路徑。魏下海與趙秋運則基於粵澳區域協同發展的深化,分析兩地勞動力合作的可行性以及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為該期《澳門研究》撰稿的學者還包括中山大學李吉奎教授、暨南大學張曉輝教授、暨南大學葉農副教授、澳門理工學院黃翊副教授、張永春博士及陳文源博士等。《澳門研究》定價澳門幣八十元,在本澳各大書店及香港均有代售。


20130113572370372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