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組稿並編輯的《澳門研究》第六十九期經已由澳門基金會出版。《澳門研究》以“研究澳門,服務社會”為宗旨,透過選編刊登海內外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薈萃各家學術思想,是推動和深化“澳門學”建設的重要陣地,深受海內外學界的關注。
該期《澳門研究》共刊載有關澳門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等範疇文章共計23篇,內容豐富,見解獨到。“名家視界”欄目有澳門大學講座教授楊義暢談澳門學者的“中國夢”、戎琦的《融會貫通 各照衢路──文學地理學會通〉學術範式的創新與啓示》,深入分析楊義在文學地理學領域創新的研究成果。文學方面朱壽桐撰文從文學批評的文體形態和主體意態兩方面進行論證,強調保持文學批評在形態上的獨立和文體多樣化的重要性;歷史方面有冼為鏗的口述史《高秉常主教率團訪問京、寧、滬追記》,為天主教澳門教區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史料;政治類文章有蔡永君的《社會變遷與利益多元:澳門立法會議員的利益代表分析》,透過對回歸前後澳門立法會內不同政治力量的利益取向和立場作分析,探討在現行的精英生成模式下,利益代表所面臨的困境;經濟方面,針對澳門元的相對弱勢地位,王森、肖瀟提出在橫琴地區實行人民幣、港元以及澳門元三幣同時流通的建議,對進一步拓展澳門元的使用範圍與推進貨幣金融產業合作具有參考價值。
“澳門學”欄目共收錄文章十篇。其中金國平的《羅明堅與利瑪竇的閩籍漢語教師試考》考證了二人早期的漢語著述中華人文士的參與,並通過一系列論證,對二人合編《葡漢辭典》一說提出質疑;冼麗莎撰、趙新良譯的《澳門史資料之搜集》一文,簡述了《澳門檔案》這套澳門歷史檔案資料匯編的主要內容,同時對其演變軌跡進行梳理和總結;曹天忠的《鄭觀應家庭教育思想述論》全面考察鄭觀應的家庭教育觀,對了解鄭氏的整體思想體系提供了新的切入點。“青年園地”欄目分別有豐若非的《清代榷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綜述了學界有關清代榷關研究的現有成果,並建議從多視角來綜合評價榷關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白爽探討澳門鏡湖醫院與同善堂在抗戰時期開展的救亡賑難活動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澳門印痕──孫中山思想中的時空背景》和《革命者對於現代中國之想像藍本── 十九世紀末期的香港及其對孫中山的影響》兩篇文章分別以孫中山早期社會活動的基地澳門、青年時期求學的地點香港作為出發點,追溯港澳作為特定的時空背景,對孫中山思想觀念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其他精彩文章包括有徐曉望《關於澳門開港與媽閣廟起源的再認識》、高華士撰、趙殿紅譯的《南懷仁、安文思、徐日昇與耶穌會北京西堂書院(1670-1688)》、張廷茂的《晚清澳門華政衙門組織與人員編制沿革考》、趙利峰的《民國時期的澳門跑狗事業》等,以及陳震宇撰文綜述近期的學術動態。
第六十九期《澳門研究》定價澳門幣八十元,本澳各大書店及香港均有代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