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組稿編輯的《澳門研究》第79期經已由澳門基金會出版。《澳門研究》以“研究澳門,服務社會”為宗旨,透過選編、刊登海內外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論文,薈萃各家學術思想,是推動和深化“澳門學”建設的重要陣地,深受海內外學界的關注。
該期《澳門研究》設有“時政熱點”、“紀念冼玉清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澳門學”以及“出版動態”等欄目。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已屆十年,“時政熱點”欄目收錄了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於2015年6月舉辦的“澳門歷史城區申遺十周年暨文遺法一周年座談會”的發言及文章,梁文慧、龐川、朱壽桐、林發欽、楊開荊、刑榮發、溫艷瓊、樊飛豪(Francisco V. Pinheiro)、彭峰等多位學者從法律、城巿規劃、文化、文學、旅遊等方面深度思考本澳文化遺產的保育與發展路向。為紀念嶺南著名女學者冼玉清誕辰120周年,該期載有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楊權的《〈琅玕館修史圖〉題詠箋釋》,對冼玉清於1950年請藝壇名匠吳湖帆創作的國畫手卷題辭按順序進行箋釋。
該期“澳門學”內容豐富,收錄文章十篇,其中吳志良的《放寛視野 深耕細作──澳門學發展的新路向》,概括了澳門學的學科建設以及澳門研究近三十年來取得的成就;湯開建的《新見16至17世紀早期澳門史中文文獻三種》討論了廣東政府對打擊澳門走私貿易政策的制定;高橋強撰、沈藝譯的《16、17世紀天主教日本神父培養事業與澳門的交流》則探討了范禮安在澳門設立澳門聖保祿學院的箇中因由;郭文婷、陳才俊的《郭實臘三次中國沿海航行及對中西關係的影響》從普魯士傳教士郭實臘三次中國沿海之行及所產生的影響作闡析;何碩(Björn Sundmark)撰、貢曉靜譯的《龍思泰與瑞典東印度公司》,試圖從龍思泰的《來自中國的信》一書重組19世紀的澳門以及當時富裕的西方人的生活;張建軍的《澳門華商曹善業及其家族的再研究》對曹氏的遷徙與世系、曹善業的家業繼承及後人概況等方面進行了考證;岡恩(Geoffrey C. Gunn)撰、貢曉靜譯的《戰時澳門文獻──來源與解讀》,通過文獻資料的分析整理出抗日戰爭時期澳門的整體背景和地位;李麗青的《英國藏澳門歷史文獻概述》列出了散落於英國不同機構的澳門歷史原始材料;金國平的《澳門歷史學家裘昔司之生平及著作考述》認為學界應對裘昔司的遺稿應作進一步研究以深入了解這位歷史巨匠的一生。“出版動態"欄目則載有王國強的《2014 年澳門出版概況》,對2014年澳門出版業的發展進行回顧並作出版統計。
第79期《澳門研究》定價澳門幣80元,澳門各大書店及香港均有代售,該期的電子檔亦已同時上載至澳門基金會澳門虛擬圖書館網站 (http://www.macaudata.com ),歡迎讀者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