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回顧
27/05/2015

20150527100509635.jpg

澳門日報原副刋課主任、 本澳作家湯梅笑。


一九九五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每年四月二十三日確定為“世界閱讀日”,提出“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每一個人都能讀到書”。二十年來,許多國家都選擇在這一天舉辦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讓民衆多讀書,善讀書。


近年來,中國政府重視倡導全民閱讀。二○一三年三月,國家新聞出版社廣電總局起草《全民閱讀促進條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倡導全民閱讀”;今年三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出“提供更多優秀文藝作品,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建設書香社會,就是在社會裡廣泛培養人文精神。發展經濟是為了改善民生;培養人文精神,提高國民質素,只有兩相匹配,才能達致社會和諧、民生美好。


一九九五年年中,時為澳門基金會委員的吳志良先生向《澳門日報》提出合作計劃,聯合主辦“澳門書刊讀後感徵文比賽”,這件好事,一拍即合。首年的賽事分公開組和中學組,要求參賽者閱讀澳門出版的書刊。因為經過上世紀八十年代內地的經濟開放改革,澳門經濟騰飛,大專教育和文化研究、社會研究以及文學創作都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出了一批成果,主辦機構鼓勵市民閱讀澳門出版物,從而關心澳門,認識澳門,並促進澳門出版事業的發展。


回看第一屆的得獎作品中,有澳門文學作品的讀後感,也有關乎政制、法律等社會科學類的,不同範疇書籍的讀後感放在一起實難以評比。主辦單位總結了經驗,在第二屆賽事分開文藝類和社科類。一直辦到第七屆,賽事取消公開組,集中推動大專學生和中學生閱讀,更名改為“澳門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閱讀物也不再限定只是澳門的出版物了。同學們的閱讀天地擴大了,內地和台、港、澳的書籍都有。得獎同學讀的書有《朦朧詩選》、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台灣的《洛夫精品》、香港張小嫻的《麵包樹上的女人》和西西的《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翻譯作品《紙牌的秘密》。


在第八屆開始,比賽進一步集中在中學裡推行,再更名為“澳門中學生閱讀報告比賽”,分高中組和初中組進行,一直維持至今。


由二○○七年第十二屆開始,賽事增設主題,包括“簡樸生活”、“感受中華文化”、“綠色心靈”、“不一樣的生活”、“譜出生命的樂章”、“一句話的啟示”、“快樂的鑰匙”、“讓愛動起來”,以及本屆的“一個歷史人物的啟示”。


本來,讀甚麼書,怎麼讀,涉及個人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但作為賽事,統一主題閱讀的好處,是有更清晰的文化指向。這些主題,體現主辦機構期望中學生圍繞着主題交流閱讀體會,在步向成長的階段裡,建立正向的人生態度,孕育美麗心靈,抵抗紛亂複雜的社會,健康快樂成長。


在“簡樸生活”主題閱讀裡,同學們對在物慾喧囂的社會中守護純樸心靈各自有所領會。初中組冠軍、濠江中學的鍾雪玉讀的是《麥田的守望者》,她寫道:“愈多的需索,生活就變得愈複雜,人也就愈憂慮,愈是懂得用單純簡樸的態度生活,生活也就愈快樂。沒有快樂的人,每天過得如行屍走肉般,沒有靈魂,這是一種悲哀。……所以說,人最可怕的不是物質上的貧窮,而是我們掩蓋在豐裕物質、錦衣華服下的精神匱乏!”


培華區慧欣讀梭羅名著《瓦爾登湖》,她說:“梭羅離開我們漸漸遠去了,誰還會像他那樣手執一柄斧頭到森林裡去開闢他的生活呢?然而《瓦爾登湖》中所展現的安貧樂道,有思想,有節制的簡樸生活方式,仍留給世人豐富多層次的思考……”陳瑞祺永援中學的黎海怡在讀《快樂自己來》,對何謂簡樸生活有自己的闡述:“簡樸並不等同枯燥刻苦,人是應該融入日常生活細節中,決不可為簡樸而簡樸,為刻苦而刻苦,這樣的話,生活質素全無,生存又是為了甚麼?……情況一如休戰期間,軍隊需要補給回氣以應付下一輪戰役。人的心靈必須長期持續地進行有益灌溉,好讓人明白是非對錯,以便融入社群時能控制生活行為。……簡樸生活可以變得更色彩繽紛。”


參賽同學在多角度探討之下,如何過簡樸生活顯得切實可行。


針對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正在不斷降低,第十三屆的閱讀主題是“感受中華文化”,冀望透過主題閱讀能激發他們對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這一屆三甲的得獎者讀的分別是《莊子讀本》、《文化苦旅》、《論語一日一讀》、《狼圖騰》、《中國茶藝》等。


環保是二十世紀人類世界的最重要命題。第十四屆以“綠色心靈”為主題,同學們在閱讀中進一步了解在物慾無窮、奢侈成風、過度發展中,生態嚴重劣質化,同學們關注到建立綠色思想,珍惜自然資源,以及培育心靈成長的重要。得獎作品都能利用閱讀材料,結合實際,說理清楚,論據充實。其中濠江中學的梁海莎讀《難以忽視的真相》有所感悟:“外在的簡樸與內在的富足,兩者之間既有消長關係,也有互補作用。關鍵是甚麼?是清楚覺悟自己的‘需要’與‘想要’都能落實於‘重要’上。人的需要是有限的,想要卻是無窮的。真正重要的則是有意義的人生。”可謂探驪得珠,得到精蘊。


第十五屆的閱讀主題是“不一樣的生活”,旨在擴大學生的世界視野,更懂得生活和熱愛生活。同學們多選擇勵志類的書籍,讀後感裡談到了自我、夢想、愛、快樂、磨練、奮鬥、堅守生命、戰爭等,閱讀過程就是反省生活、重新思考生活的過程。


第十六屆的主題是“譜出生命的樂章”。這一屆裡,同學們在他人的生命故事獲得活得更好的啟發。三甲同學讀的書有經典的海倫 · 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霍金傳》,有《一公升的眼淚》、《阿富汗前線──見證廿一世紀第一戰》、《垃圾先生的遭遇》、《心無罣礙》等。培正黃建瑩在讀了新華社記者戚恆和陳俊鋒在阿富汗戰地採訪見聞後,寫道:“詮釋生命的方式有很多種。在職場上,陳俊鋒和戚恆無怨無悔地追尋着;在人生這個大舞台上,他們帶給人們的是感動,留給自己的是無憾。而我,一個懵懂的普通中學生,大膽地做着與他們一樣的夢。我想要在我生長的地方,實現自己的理想,儘管沒有翅膀,儘管一路荊棘,我仍然願意飛翔。”


東南學校的陳耀銘讀的是童話故事書《垃圾先生的遭遇》,他被故事觸動了,有一種深切的痛,因為他曾經聽到有人貶損自己就讀的學校,而一些同學也表現出不自信、不作為,他說:“如果說童話裡的垃圾先生成為垃圾是身不由己,那麼作為人,成不成為垃圾是可以自主的……人是有尊嚴的,而尊嚴是由你的存在價值構築而成的。垃圾之所以為垃圾,就是它已經成了廢棄之物,失去了存在價值(廢物利用那是另一個話題)。而人如果不想成為垃圾,或者不想被人視為垃圾,就要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有存在的理由,證明自己——因為我的存在,世界多了一分光彩!”陳耀銘所讀的是一本小書,但有所聯繫,得到啟悟,收穫便大了。他結合自身實況,文章寫得動情感人。


第十七屆的主題是“一句話的啟示”。很簡短的一句話,但如果富有內涵,讀者與之在心靈契合,這句話會產生能量,會給你安慰,讓你理解萬物,會給你指引。在這裡摘錄其中兩篇得獎文章所選取的一句話:


東南學校陳尚亮讀的是南方大學創辦者朱清時校長《送給學生──畢業禮上的演講》,摘錄了一句話:“要有勇氣,去改變一切可以改變的;要有耐性,去包容一切不可以改變的;要有智慧,去辨別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哪些是不可改變的。”這句話的關鍵詞是勇氣,耐性,智慧。這是成大事業、獲取大成功的最重大要素,沒有勇氣難行動,沒有耐性難堅持,沒有智慧,只有失敗。陳同學敬奉這句話,認為讀後“我的內心有如溢滿陽光的天窗般通明透亮。”


培正譚嘉善讀《再給我一天》,擇錄的是:“如果再給你一天,過往的錯誤,是否能因而從此改變。”她以深情優美的文字書寫外婆離世的心底波瀾,當失去了才知原來擁有的美好。這篇讀後感寫出人的通病,是一記警醒。


第十八屆的主題是“快樂的鑰匙”。生命的本質是追求快樂,它是人類最最希冀的東西,最折騰人的一個哲學命題是:如何才得到快樂?要的是甚麼快樂?沒有快樂感覺,真如行屍走肉。但快樂之門怎樣打開?同學們在主題閱讀後,許多都認同簡單的快樂,比如知足、感恩、尊嚴、奉獻。東南學校鄧婉薇讀魯迅《野草題詞》,她說:“然而這樣的野草,卻不自卑,不自棄,倔強,昂揚;踐踏來了,低一低頭,彎一彎腰;踐踏過去,依然昂首挺胸;刪刈來了,無可躲避,索性不躲不避,拾去莖葉,留住根鬚,只待一場雨水,再發新芽。就這樣,野草坦然,欣然,大笑,歌唱。”感受到快樂,才能活出趣味,活得生龍活虎。如能握住快樂的鑰匙,是需要我們時常互相鼓勵和提醒的。


第十九屆的主題是“讓愛動起來”。仁愛,是人類萬物共存共生的條件,彼此要善處善待,不僅要自己過得好,也要關懷他人。愛,使世界變得溫暖光明。濠江中學盧韻如讀的是柴靜的《看見》。柴靜曾在中央電視台任主播,最近她自費製作的紀錄片《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震動全國。而柴靜的《看見》一書,是她的採訪隨筆,有新聞幕後的東西。盧韻如同學則在書中關注家庭教育和家暴的部分,她認為:“家庭是這個社會中最基本的單元,一個個家庭組成了整個社會。家裡面的氣氛,行為也決定了整個社會面貌。有一個元素,會為家庭帶來另一種可能,為整個社會的未來帶來希望,那就是──愛。”“愛,帶來包容、理解和尊重。從而幫助我們控制可怕的負面情緒。最重要的,愛的產生,正是源自於我們自己。”

   

澳門大學附屬應用中學鞠松子讀的是席慕容的《我摺疊着我的愛》,抒發自己對故鄉的眷戀。


鏡平學校的鄭凱絲讀《甜酸人生》,提出了切實的做法,要從愛身邊的人開始;菜農子弟學校的黃紫婷讀《德蘭修女──信念的力量》,認識無私的偉大的愛。種種的愛、大大小小的愛,都為人間增添美麗彩虹,是改變世界的力量。


二十年裡的讀後感徵文比賽佳作很多,在這裡我對前十九屆裡的一些篇章作一次簡單的回顧。


二十年前,參賽的同學如果是十五歲的話,今天,他已經三十五歲了,可能是孩子的父親了。當年的閱讀生活對他有甚麼影響呢?當年,今天在座的陳志峰老師在唸大學時,參加公開組比賽兩次得獎,現在,他成了一位專欄作家,又是讀後感徵文賽事的多屆評判。作家鄒家禮先生也曾經參賽得獎和出任過評判。讀書使人進步使人優秀,感謝各中學校老師們歷年的大力支持,在繁重的教務中細心地為學生選擇圖書,啟發和指導。希望這個堅持二十年的閱讀活動能夠更好地辦下去,帶動學界的書香。再要感謝的是歷屆徵文比賽的評判,在你們忙碌的工作日程裡多了一二百篇作品要評審,無疑是百上加斤,你們的辛勞讓比賽得以順利進行。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學生脫離了學校便要靠自己,在學校養成閱讀習慣後,將會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充實,富有樂趣,並形成社會氛圍,感染更多的人。


(編者按:本文是作者在第二十屆澳門中學生讀後感徵文比賽頒獎禮上的講話,對歷屆舉辦過程及優秀篇章作出回顧及總結,意義非凡,本版將講座內容完整刊出,以饗讀者。)

   

湯梅笑


資料來源:2015年5月24日澳門日報第C03版:閱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