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晚霞”成效佳明年續辦 澳基會與街總合辦獨居長者關懷計劃
14/08/2015

澳基會與街總合辦獨居長者關懷計劃

“樂在晚霞”成效佳明年續辦

由澳門基金會及街坊總會合辦,“澳門基金會 · 澳門街坊總會‘樂在晚霞’——獨居長者關懷計劃”於去年九月開展,為期一年。分“獨居長者廿四小時緊急呼援服務資助計劃”和“獨居長者善終服務先導計劃”兩部分,分別資助有需要人士使用“平安通”呼援服務,以及對長者進行生死教育。計劃開展至今年七月底,共一萬一千三百三十四人參與,達預期效果。目前,“樂在晚霞”計劃已邁入尾聲,由於兩項目成效顯著,來年將在原有基礎上繼續開展。


    認真取經做好服務準備


    街總於推行服務前期作了不少準備,包括委派多名專職人員到香港相關機構進行學習交流,並邀請香港善寧會前線同工來澳,為員工提供生死教育及推動相關服務培訓。除了員工外,還邀請一班資深義工共同參與,當中邀請了香港聖公會聖匠堂長者地區中心負責同工為有志協助相關服務的義工作系列培訓,增加義工對生死教育的知識、推行及支援技巧,以配合善終服務的開展。


    推行生死教育殯儀支援


    為讓更多居民認識及關注善終服務,負責人員已到約五十家不同機構作服務宣傳推廣。此外,透過殯儀資訊講座、製作《生命回憶錄》、拍攝紀念照、殯儀自由行及善終安排等活動和服務,提升居民對生死教育的認識,同時倡導長者為自己的最後一程提早作好準備,享受自主的晚年生活。各項活動及服務中,殯儀資訊講座及“殯儀自由行”活動尤其受長者歡迎:殯儀資訊講座讓參與者可直接向律師及殯儀從業員提問,解答疑問;殯儀自由行的參與者表示,平日已忌諱經過殯儀館門口,當然未有參加過類似“旅行”,經過是次參觀減低了對殯儀服務的負面印象,了解到相關資源,能以更積極的正面態度面對善終事宜。


    為澳發展善終服務奠基


    街總長者關懷服務網絡辦事處副主任何慧珊總結計劃,感謝澳門基金會對計劃的大力支持,讓計劃得以順利推行,亦有賴各相關機構協助推動,讓服務能更好地開展。她表示,該服務得到各界認同,更有政府部門主動邀請該服務為居民和長者舉辦系列活動,以更廣泛地加強市民生死教育及善終服務的認識。在推行計劃的過程中,發現長者的接受性比想像中高,但部分仍要逐漸適應,故設計項目須視乎本澳實際情況。


    香港經過二十年的摸索,建立一套較完善的善終服務系統,而澳門在外地的經驗基礎上開始發展服務,吸收前者經驗,推行過程順暢。期望來年繼續與澳門基金會合作推行計劃,並探討更多發展方向,在原來的模式上增添本地化元素和活動,成為本澳發展善終服務的基礎。



“平安通”支援長者原居安老

由街總承辦的澳門“平安通”呼援服務中心,除為長者提供生活支援服務、協助送院等,亦組織義工上門探訪長者,噓寒問暖。因應部分長者經濟困難而未能使用“平安通”,澳門基金會與街總合辦“獨居長者廿四小時緊急呼援服務資助計劃”。截至七月底,累計資助服務月費一千○四十一人,資助固網電話季度月費六百一十一人。


    澳門“平安通”呼援服務中心經理梁詠恩表示,至今年七月底,中心累計使用服務人數五千○一十五人,目前使用者三千五百一十六人。隨着人口老化,“平安通”服務需求量上升,然而不少長者因經濟困難,難以支付每月服務月費和固網電話費,即使有需要亦未能使用“平安通”。於是推出“獨居長者廿四小時緊急呼援服務資助計劃”,由澳基會資助九百六十名額使用“平安通”一年。


    計劃受惠對象包括六十歲以上非領取援助金,居住於社屋或在外租屋的獨居長者、年老夫婦和有需要人士,以及無工作、無入息及經濟困難的個人和家庭。中心透過上門家訪、交付證明等審查,確保資源合理運用。梁詠恩指出,計劃開展以來近一年,“平安通”新增約八百名服務對象,大部分居住在路環。由於該區較偏遠,資源相對缺乏,中心作為平台為用戶尋找合適服務,並上門探訪,關顧長者心靈,順便留意其家居環境,協助配置安全設備。同時,聯合不同單位進行宣傳,以及建立轉介機制,接觸更多有需要人士。


    她預計,新一年合資格的資助和使用服務對象會增多,中心將繼續得到澳基會大力支持,可能會加大資助名額。而中心同時持續加強宣傳有關計劃,希望發掘更多有需要使用“平安通”服務的個案。


資料來源:澳門日報2015年8月14日第B07版: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