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真事】那些年,澳門人要讀大學?
前天是母親節,平日各自在忙碌的叔叔姑姐都空出時間來,一家人齊齊整整與嫲嫲慶祝節日。家族中有一位妹妹今年是高中三年級,大家也很自然關心起她畢業後的去向。叔叔問:澳門的大學考了哪幾家?姑姐問:台灣的大學填了哪幾個志願?伯父問:暨大華大的聯考有沒有報?一數下來,妹妹申報了澳大、理工、旅遊學院、暨大、華大、中大,台灣聯考也填了50個志願,目前已收到了兩個錄取通知。長輩們都對家族里又出了一個大學生感到欣喜。其實,妹妹從沒擔心過沒有大學讀的問題。
四代同堂的家庭聚會,總少不了“話當年”。嫲嫲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一共生了9個子女,住在新橋區一條叫石街的地方。那是50年代的澳門,要養起一家11口可不是那麼容易,更別說讓每人都能讀上書。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家里還真出了幾位七十年代的大學生,都是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和暨南大學的。一直以為,叔叔姑姐他們二十幾歲時才上大學主要因為家里沒錢,但原來,那並不是一個有錢就能讀大學的年代。因為,並沒有大學可以讀,當然有錢出國的小孩另當別論。
1978年,長逹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兩年,暨南大學再度復辦,作為中國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學府,是專為培養港澳台和華僑學生人才而設的高等院校。在沒有內地高校招收港澳生、沒有台灣高校聯招,更沒有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的情況下,暨南大學復校,為那年代奮發的澳門年輕人帶來了希望。我的叔叔,就是復校後第一屆的澳門學生,而他的同學和師弟師妹,很多都成為了澳門社會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特別是老師和醫護人才。在回歸以前各專業領域均以葡國人為主導的澳門社會,這批大學生的出現,彰顯了暨大對澳門的特殊作用,體現了國家對澳門人才培養的重大支持,也為澳門社會增添了本地專業人才的聲音,對澳門回歸後各行業領域的穩定過渡作出了不少貢獻。
記得一位曾親身經歷文革的老師跟我說過,任何歷史事件的出現,肯定是由於過去某個時間折點出現了變化所演變而成的,凡事都會有其因果所向,因此看待事物不能脫離歷史時間軸來單獨分析。的確,對於我們90後的一代來說,高中畢業讀大學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如果我們上一代沒有一個努力奮鬥、改變生活環境的機會,又何來我們的理所當然?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其實,很多事情並不是無緣無故,也不是理所當然的,更有很多事情並不是與你無關,或許,有時我們就是太過自以為的批判思維,脫離很多事實的根本去思考問題,反而顯得更無知。在社交平台上誇誇其談之際,家里上一代人的故事你又願意花多少時間去聆聽?
作者:王久寧
資料來源:2016-05-10 王久寧 真愛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