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街市》
作者:葉農
出版社:澳門基金會、香港三聯
出版日期:2016年7月
澳門作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在東西方文化交匯下形成了獨特的“澳門記憶”,因為記憶承載了城市的發展。而由古至今在澳門城市發展規劃的歷程中,社區生活必然存在街市足跡,同時,街市也隨着澳門社會發展而改變,見證着小城的成長以及社群的變遷。所以,街市是一個記錄澳門居民及社區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反映澳門民生水準、社區風俗,以及凝聚人情味的地方。
提到街市,大家一定想到販賣包括新鮮蔬果、肉類及乾貨等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在澳門,有些街市除了食品外,還銷售衣服、生活百貨,甚至有其他用途。由於澳門的街市均設於居民區內,所以成為大眾日常必到之地,每逢大時大節更是人頭湧湧,居民紛紛為節日而準備相關食材,大家經常聽到街坊鄰里討論菜餚特色,從而營造維繫區內居民互助、家庭和諧及溫暖的社區氛圍。部分街市更附帶社區活動中心,又成為團結街坊、加強居民對社區歸屬感,以及發揮居民互助精神的平台。由此可見街市在建立社區文化方面的重要角色和地位。所以說,街市是澳門人不可或缺的集體回憶。
澳門街市的存在雖已超過百年歷史,但過去對該範疇作系統紀錄的資料或書籍較少,而由葉農博士著、澳門基金會及香港三聯書店合作出版的《澳門街市》(知識叢書系列),為本地街市留下了重要的集體記憶。
澳門自開埠以來,社會及經濟不斷發展,隨着人口增長及變遷,街市亦不斷改變。作者指出昔日澳門古老街市發展歷程,有的消失了,有的擴建或遷址。如泗孟街市、青洲街市、南京街市(水上街市前身)、海鏡街市(下環街市前身)、娛樂街市、沙崗街市等等,上述有些街市在晚間會變成夜市,有些更設置戲院。如果沒有看過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或者忘記了這些承載過昔日許多澳門人記憶的街市曾經的痕跡。作者同時詳細地介紹了澳門現存的九個街市的情況,包括:營地街市、雀仔園街市、下環街市、紅街市、台山街市、祐漢街市、水上街市及路環街市。葉博士以澳門開埠以來數百年的歷史脈絡為依據,採取一章一街市的方式,利用文獻檔案及相片清晰地將澳門不同街市的歷史再現眼前。
一如知識叢書通俗有趣、生動和易學易用的風格,該書也加入了相關的有趣故事,從而帶出澳門街市變遷與城市發展關係,令人對街市印象更為深刻。以營地街市為例,此為澳門最早的街市,看葉農博士的介紹後才知道,原來早期營地街市的功能不僅是街市,有時竟然成為刑場,更曾是中葡雙方管控澳門的象徵,誰掌握了對街市的控制權,誰就掌握了對澳門社會生活的控制權,因此歷史上中葡雙方都相當重視對澳門街市的管理權。
街市與澳門人生活息息相關,自葡萄牙人入居澳門以來,在街市發生了很多衝突及故事,葉農博士以深入淺出的方法,撰寫了澳門街市深厚的歷史,深具文化底蘊,同時利用大量文獻引證相關的歷史,帶出澳門街市平凡中的不平凡,澳門街市作為澳門人的集體回憶,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的本土知識叢書。
作者 黃曉茹
資料來源:2017年1月29日《澳門日報》C07 | 文化/閱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