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詩,住着一個少女
08/02/2017

讀《我在海的這邊等你》,讓我讀到了初戀的感覺,不帶銅臭,頁頁花香。這初戀的感覺,屬於顧城的浪漫。知道卓瑪是從她與攝影師盧錦盈合作出版《守望 拉薩女孩兒》開始,原以為那批作品只是澳門藝術家到西藏採風的成果,然而了解過詩人的背景,再讀到新近這本《我在海的這邊等你》,作品帶着詩人對原鄉的真愛,並不是單純因景生情就能寫出來的。到底,家鄉的愛能為創作、或者說一個藝術家的價值觀帶來多大的影響?


卓瑪是西藏的女兒,也是澳門的女兒,這樣的背景,讓她的詩有種獨特的純樸。她的詩,有格桑花的氣味,那來自她童年身處的西藏;她的文字溫暖而閒逸,“只要你用心去愛,你的周圍滿溢着愛,你用謙卑的心聆聽,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幫助,你用善良的心去歌唱,一切如此簡單自然而然的舒暢”,那來自她生活的澳門,兩個都是她的家鄉。這混血的結果,讓她的詩句始終純粹、潔淨,總讓我想起那些“詩不可等”的年輕歲月,那個我們剛剛開始習詩,懷着激情從不同的偉大詩人中吸收各種營養,熟習各種技巧、句法和詩派、瘋狂地寫詩的歲月。


“那一年/八月的仲夏/茂黑的鬍鬚襯托深厚的嗓音/風托起那沉沉的背囊/黑白膠卷捕捉着每一個膜拜的印跡/遠景裡留下了一個空格/讓前世和你一起攀樹的女孩/又一次在人群裡鑽來鑽去”(〈那一年〉)


可是,隨着習詩年齡愈來愈大,很多詩人卻愈來愈難寫出這樣簡單而優美的句子,有時候是因為想要超越過去的自己、有時候有了其他的抱負想要從詩句中表現出來,有時候甚至是因為迷上了某些更為前衛的思潮,讓我們忘記了習詩的初心,忘記了我們曾經可以用更美好的詩句來關懷人、來關懷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我們的星球。


卓瑪卻始終沒有忘記詩之於詩人自己、詩之於人類的意義。不管詩是否最接近上帝,她的詩肯定是治癒系的。對於她自己,詩的作用是“在我挑剔的時候勸解我放下固執和拾起稱讚他人的言語,在我驕傲萌動的時候敲打我找回樸素謙卑的初心,在我鬆懈時提醒我不應放棄的責任和理想。這些話語在那一刻未必討人歡喜,但一個人修行本是在否定自己肯定別人,放小自己強大別人的過程,靜靜的心態小小的慾望會讓白天和夜晚柔和甜美”。


詩有很多種,並不是每一種都讓人覺得可愛,有些甚至遠離群眾、遠離美感,讀者不再是詩人的傾訴對象,詩人的作品變成了自言自語。像我這種在俗世中跑江湖久了的人,現實中言不由衷,結果創作上總走極端狂暴的路線,赤裸而露骨的句子把讀者都嚇怕了,到如今就算想寫,也愈來愈難寫出那種潔淨人心的句子。


卓瑪卻沒有遠離自己“詩人”、“牧童”、“孩子”與“凡人”的初心(〈一直沒有走遠〉),她的詩始終保守着一份浪漫,唯有寫出“把初戀的影子拉長/我喜歡成為你的候鳥”(〈一隻候鳥〉)這樣的詩句,我想詩才能更好地與群眾的距離拉近。


因此,如果你喜歡讀詩、如果你剛剛習詩、如果你剛好到了情竇初開的日子、如果你仍留戀着年少的歲月,你都會喜歡卓瑪。她的詩會讓你回憶起求學與求戀時期的天真爛漫。她說:“就再當一回少女/在路邊搭個舞台/談一場戀愛吧”(〈談一場戀愛〉)她說:“你可以不來,我總是等待”(〈你可以不來〉),很久沒有談戀愛的你,會因為這本詩集,而對這位詩人有更多的想像。一位單純可愛而對愛情、對生活、對未來有所期待的少女形象,在詩句中漸漸成形。這樣的少女,我們都曾經深愛過,甚至“她”一直住在我們的心裡。


而“少女”一詞在卓瑪的作品中出現過很多次,這也是她詩作中的重要意像。每個人都有過初戀,大多數人的初戀裡都住着這樣的一個少女。卓瑪“讓冰月編織的夢境,點綴少女的潔淨”(〈戀人〉),似乎就是要提醒我們,要常常記得那個愛着那位少女的“我”或者作為少女的“我”,希望我們不要和那時候的自己離得太遠,想把已經對這個世界漸漸感到失望的我們,再次拉回到“愛、信心與希望”的行列,鼓勵我們以文學再次“塑一個喜愛自己的自己”。


“第一次穿起套裝/長大的端正/領取薪酬的欣喜/校園的核桃樹下刻着的單詞/被鍵盤一個個收去/我喜歡的手工和絲綢/從象牙塔被抽出陳列在會議室裡/今天/一個出生在晨曦下的女孩緩緩的走來/我想告訴她/我喜歡她/融化陽光的笑容/清風撫摸胴體仍有的一股羞澀/木棉花紅彤彤的綻放四季交替的鮮艷/我還想告訴她/穿上這套裝/別迷失在無知的夢魘裡” (〈仍有的一股羞澀〉)


“別迷失在無知的夢魘裡”,這個“她”,彷彿是卓瑪,彷彿也是我們。每個人的青春來到今天,不管是遠是近,多少還是會沾上一些塵土(〈二○一六的祝福〉),多了一些虛偽世故。我們是可以活得不那麼惹人和惹自己討厭的,讀讀卓瑪的詩,懷想一下成長的“來時路”,我們心中的那個少年、我們心中的那個少女,那個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最純真的自己,就不會輕易被現實的塵土掩埋。他們也許一直在海的那邊等我們,若然沒有,詩歌至少為我們把初戀的感覺找回來,不致在人生的大海中迷失方向。


作者 陸奧雷


資料來源:2017年2月8日《澳門日報》E04 | 文化/鏡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