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話劇《四世同堂》(穆凡中)
03/11/2012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了蘆溝橋事變;七月二十八日日軍向北平西郊進攻;七月二十九日29軍軍長佟麟閣、123師師長趙登禹殉國,日本侵略軍進入北平。


  文學巨匠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寫的便是七月七日一聲炮響打破了小羊圈胡同平民百姓的平靜生活及其後的八年離亂。老舍先生把抗戰八年中國人的艱難困苦,掙扎奮鬥濃縮在北平狹窄的小羊圈胡同中;着力地描寫了像徵着傳統理想“四世同堂”的祁家——守舊的祁老太爺、老實厚道的大兒子祁天佑和三個道德取向各自不同的孫子——瑞宣、瑞金、瑞豐、賢良孝順的孫媳婦韵梅;也寫到了祁家的鄰居:拉洋車的小崔、京劇票友小文夫婦、熱心的李四爺、與奶奶相依為命的長順、一身正氣、堅守民族尊嚴的詩人錢默吟;更刻畫了一批生動的負面形象:漢奸李空山,走狗藍東陽投機跑官的冠曉荷,女光棍大赤色、自私、貪慕虛榮的胖菊子……


  老舍先生用有感情色彩的細節描寫了每個善良人的生活是如何被日本人壓迫、損害的;也透過對每個人物個性描寫對漢奸鞭笞、對守土氣節加以讚揚。


  有評論說:《四世同堂》的生活廣度與深度,人物多樣性和豐富性,結構的開闊而宏大,透視生活的銳敏眼光與批判力量、氣概非凡,都是以前的作品所沒有的。


  老舍先生說:“它是我從事寫作以來最長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書”。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一九四八年完成的。六十年後,國家話劇院的導演田沁鑫把它搬上了舞台。


  對於澳門觀衆來說,田沁鑫這位善於把文學經典名著搬上舞台的導演並不陌生。八年前她導演的、蕭紅的《生死場》便在澳門文化中心上演過;很有名的《1699桃花扇》也是她導演的。她說:“改編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四世同堂》是一件幸運的事兒。因為,老舍先生提供得太多了,做劇本改編就像在人家豐收的果園裡摘果子,懂取捨、重挑選,便能把好果實呈現出來。”


  “懂取捨、重挑選”,談何容易!把《四世同堂》這部九十萬字的煌煌巨著搬上舞台,濃縮成三小時的話劇,“取捨”、“挑選”是個最大的難題,難到田沁鑫差點要打“退堂鼓”,但她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田沁鑫說:“中國少有好的原創作品,以當代視角改編名著其實也是原創”。有了這樣的認識,田沁鑫採取了這樣的改編之路:旣保留原著精華,又不失文學性,還要呈現新意。她堅信,“有中國形象和中國聲音的戲劇表達,是可以震驚世界的。”(上)

田沁鑫把話劇《四世同堂》定位為“平民史詩”,在老舍作品厚重的文學性的基礎上,將原著結構大幅度調整,令這部話劇容量更大、故事更加緊湊。並用她理解的意識流手法,打破了傳統現實主義戲劇的叙事方式。如:幾段人力車穿梭往來的場面“讓不同人物的遭遇、內心活動、重叠交錯、紛至沓來”;為了在同一個舞台上眞實再現小羊圈胡同三戶人家屋內屋外的活動,她把三戶人家的大門分設在台上的左中右;在需要把其中一戶人家屋內活動詳情展示給觀衆時,演員就一邊演戲,一邊按劇情需要推動裝有輪子的牆壁;另一位演員同時進門,第三位則安排桌椅……戲裡戲外忙碌間,在劇情進行中,不知不覺換了景。並以此造成舞台動感。有觀衆說:這樣,如同看到了一幅流動的老北京風情畫;更有評論者把田沁鑫這種舞台呈現稱為“新現實主義”。


  這部戲的演員陣容也很強大,據說有兩套人馬——“明星版”的、“靑春版”的;兩套人馬“各有各精彩”,卻又都把主要人物祁瑞宣的善良隱忍、韻梅的賢惠、胖菊子的貪婪算計、大赤包的無恥囂張、冠曉荷的自私油滑……刻劃得入木三分。尤其演大赤包、胖菊子兩個人物的秦海璐、陶虹,評論家們認為他們以帶有漫畫感覺的表演效果,“傳神地再現了老舍先生的幽默智慧”。


  戲劇界人士認為:話劇《四世同堂》是除了《茶館》和《正紅旗下》之外,最得老舍先生筆端神韻的改編。


  話劇《四世同堂》在內地創排,卻於2010年10月在台北首演,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四世同堂》以其恢弘大氣的舞台效果,演員精湛的表演功力,深邃厚重的文化底蘊給台灣觀衆帶來了極大的心靈震撼。台灣觀衆說:透過這台大戲,從骨子裡不自覺地接上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


  香港名演員劉德華當時在台灣意外的看到了那場火爆的演出,“起心動念”,以香港映劇團的名義將這部話劇引進了香港。二○一一年四月七至八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連演三場。香港演藝界的朋友幾乎悉數到場。藝術家們高超的表演以及劇目的厚重豐滿,贏得了香港藝術家們和觀衆的認可和信服。好多人感動得流淚,這其中也包括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


  演出結束後,吳志良與國家話劇院院長周志強就《四世同堂》赴澳門演出事宜進行了初步磋商……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大戲《四世同堂》於十一月九、十兩日在澳門科技大學體育館公演。這是澳門基金會豐富澳門文化、推動澳門戲劇發展舉辦的一次很有意義的活動,觀衆自然不容錯過。澳門話劇界人士也將《四世同堂》的演出中及與國家話劇院藝術家面對面的交流中受到很大啟發,進一步提高澳門的戲劇水平。(下)


  穆凡中


轉載自2012年11月3日澳門日報第D02版: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