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滿世遺

樂滿世遺——澳門道樂團與澳門中樂團合作表演印象

去年十月三十一日在澳門世遺建築鄭家大屋,舉行了一場由澳門中樂團與澳門道樂團合作的“樂滿世遺”道教科儀音樂會。音樂會之前的一場講座,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吳炳鋕講述了澳門吳氏道樂五代傳承與澳門道教科儀音樂。

這場音樂會在鄭家大屋舉行,由澳門中樂團特邀指揮袁貝執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澳門道樂團吳炳鋕會長掌板並參與演唱,澳門道樂團與澳門中樂團連袂演出,前武漢音樂學院王忠人副教授配器。民間樂團與專業樂團的交融,世遺道樂與世遺建築的結合,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音樂會共有七首曲目:《朝臣大戰》(曲牌聯奏)、《迎九皇》、《請將》(道場南音)、《三皈依》(吊掛)、《三五七星序》組曲(曲牌聯奏)、《三寶贊》、《禮斗組曲》。

音樂會的演出形式以奏為主,樂器除了法器敲擊樂,還使用管、絲、弦等。打擊樂器、胡、笛、笙、箏、琵琶、阮、揚琴、嗩呐、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在澳門中樂團與道樂團的聯合演繹之下,充滿了民間文化的韻味,又具有專業的精巧細緻。除演奏之外,部分科儀音樂還使用了吟誦、詠唱、手訣、步罡等配合,體現出豐富的形式和內容。例如《迎九皇》全曲由澳門道教協會法務團以詠唱、手訣及步罡配合;《三皈依》以道教九紫罡及三寶罡配合;《三寶贊》輔以詠唱;《禮斗組曲》以詠唱、手訣及步罡配合。

《迎九皇》是一首既莊重又歡欣的樂曲,體現了中國歷史悠久的北斗崇拜,是對於北斗九位諸神的禱告,祈福消災。這首樂曲以嗩呐與鑼鼓開篇,以絲竹所奏的典雅調式應和,間插以古箏的流水經過,調式轉換靈活多變,旋律典雅大器,可聽性相當高。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中經常採用吟誦說唱方式,亦稱為“道場南音”。《請將》中的吟誦由吳炳鋕獨唱,在絲竹聲中,以一把滄桑的嗓音將信徒的願望上傳給神靈。《三皈依》在竹笛、古箏與其他絲竹之聲的渲染之下奏出悠揚樂聲,飄渺仙境如在眼前,音樂既美妙悅耳又灑脫自在。道德經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幾千年的智慧結晶,道教崇尚自然、順應自然、清靜無為、終身逍遙的思想在音樂中顯現無疑。澳門道教協會法務團身着鮮妍色彩的道袍,步道教九紫罡及三寶罡配合。整首音樂好聽好看,悅耳悅心。

道樂也是民間音樂的一種,民間音樂根植於民間的口傳心授,與方言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於音樂的緊張度、邏輯性和格律感不作過多要求。道樂科儀音樂的結構上更傾向於展衍,節拍相對變化,調式相對穩定。音樂上更傾向於文化氣氛與獨特韻味的營造,植根於本土文化,也反哺本土文化,具有非常鮮明的文化認同感。

音樂會的最後一部作品《禮斗組曲》,“斗”指北斗星君。鑼鼓聲中,澳門道教協會法務團兩兩上場禮拜,再以詠唱、手訣及步罡配合。全曲表現出澳門正一派吉祥科儀的特點,是非常純正和傳統的科儀音樂代表作。整場音樂會曲目體裁多樣、安排有度、形式多元、有條不紊,鑼鼓的熱烈與絲竹的淡然交相輝映,體現了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的多樣性、豐富性。

正如學者所言:澳門五代相承的道教音樂“由於處於澳門這樣一個多元文化的環境,更兼收並蓄,自成一體,成為澳門文化中音樂多樣性表現的又一奇葩。”(引自戴定澄:《口傳心授、五代相承的澳門吳氏道樂》)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在吳炳鋕家族五代二百多年的傳承之下,留下了五百多首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是珍貴的澳門文化歷史文獻資料。

澳門道教音樂在保育過程中,積極向學術界、專業界靠攏,從學術界獲得曲譜記錄、整理、改編、研究的支持,從專業團體獲得更廣闊多元的表達方式,與此同時,在道樂與中樂的合作中,道樂團和中樂團的聽眾也能相互拓展。從另一角度來看,專業團體與本地有特色的團體靠攏,可以共同負擔起推廣本土文化的責任,深度合作,共同產生富有創意和文化內涵的作品。畢竟創意是形式,文化才是內涵。

從二○一九樂季開始,澳門中樂團《樂滿世遺》系列帶來“歷史城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主題的音樂會。澳門中樂團於本澳世遺景點,與本土有特色的團體合作,上演非遺音樂。這一極富創意和文化關懷的創舉,推動了本澳歷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體現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澳門相容並包、融合發展的獨特魅力。澳門中樂團與澳門道樂團合作於鄭家大屋,可以說是跨越時空,將音樂的時間藝術與建築的空間藝術相結合。兩個古老的藝術形式在當今的時空之下,獲得了完美的契合,賦予聽者與觀者雙重的文化內涵與藝術享受。此於道教音樂與中樂音樂的觀眾是強強聯合,於澳門中樂團、於澳門道樂團,於參與演出的青少年而言,都是蓬勃盛開的文化果實。

張 琦

資料來源: 澳門日報 2021-01-21 C06 | 演藝

九澳聖母村承載本土歷史文化 高勝文提三建議倡平衡保育與發展兼顧
三舊碼頭具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