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的中國文明】研究前人造字 六書總結結構

漢字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特徵之一,而《說文解字》就是中國最早的文字學經典著作。這書的作者許慎,字叔重,東漢汝南召陵人,約生於公元54年。由於他博學經典,被人稱為「五經無雙許叔重」。許慎認為「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漢代經學分為古文經及今文經。「古文經」是指在孔壁中發現用戰國文字書寫的經典,而「今文經」是用漢代通行的隸書寫成的經典。由於用字及內容有異,導致當時出現「古今之爭」,而今文經學因不明前人造字的原理,往往誤解了古文經的真義。要解決「古今之爭」,許慎認為首先必須明白文字的形、音、義,因此他搜集大量小篆、古文、籀文的資料,開始編寫《說文解字》,第一次系統地論述漢字自萌生到東漢前的歷史演變。據《說文解字·後敍》,該書成於「永元困頓之年」,即公元100年。此後屢加修訂,直到公元121年,許慎大病不起,才派兒子許沖將這書敬獻給安帝。公元125年,許慎卒於家中,終年75歲。

《說文解字》原書已亡佚,但因廣泛流行,宋太宗命徐鉉等人校《說文解字》,奉敕雕版流布,後世多依據徐鉉校本。徐鉉校本的《說文解字》共十五卷,以小篆為主體,古文、籀文等異體則列為重文,分析字形結構,共收字9,353個,重文1,163個,創立部首分類,共分部首540個。部首的次序是始「一」終「亥」。解釋文字先講字義,再講形體構造和讀音。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總結了前人研究漢字結構的成果,提出了「六書」的理論,影響深遠。所謂「六書」,即指事、象形、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前四書是造字之法,後二書是用字之法。「六書」可說是對漢字構形規律的歸納和總結。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認識一種文字,是接觸一種文化的最佳途徑。你對漢字認識有幾多?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有多深?有沒有如許慎一樣,對文字學產生濃厚興趣呢?

中國文化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院成立了二十年,旨在弘揚中國文化,加深香港市民與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

轉載自: 香港文匯報 2021-04-26

【燦爛的中國文明】科舉取士 公開平等
【燦爛的中國文明】四書闡釋理想 中庸堅持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