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名句】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出處與釋義

上面的經典名句,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苟」,假如。「吾」,我。「毫」,極細小的東西。「莫」,不要。全句的意思是:假如那東西不屬於我,即使一絲一毫也不會取為己用。這句話的原意在表明人要樂觀豁達,不要強求根本非自己能力可以控制的外在事物。

體悟與應用

宋元豐二年,蘇軾遭小人讒害,以其詩文「謗訕朝廷」為罪,關入御史台監獄,幾乎喪命,史稱「烏台詩案」。後來雖然逃過死劫,但遭責貶黃州團練副使,每日與田野父老、投契文士共遊於山溪之間,寫下了多篇著名作品,包括本篇《前赤壁賦》。

蘇軾遭貶職黃州後第三年與友人泛舟賞月,所遊之處為湖北黃岡赤壁,與三國時孫劉聯軍擊敗曹操的赤壁同名,不禁聯想到這段歷史,賦文以抒發其人生感觸和領悟,面對照遍古今的月光,醒悟到世間一切煩惱都源於對外貪求的慾望,與其強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倒不如好好把握眼前擁有的自然美景,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欣然面對逆境,活在當下。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面對許多現實局限,往往不由自主,無法強求。如果事事強要他人迎合個人意願,既不能實現,也只會徒添煩惱。

蘇軾在《觀棋》說得好:「勝固欣然,敗亦可喜」。與其為自己能力以外之事而整天自怨自艾,倒不如像蘇軾一樣,凡事盡力而為卻不強求結果,學會以樂觀豁達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種種處境,嘗試發掘其中蘊含的意義,享受當下擁有的一切,隨遇而安。

釋義及應用由招祥麒校長、朱崇學老師、許志榮老師、謝向榮博士撰寫,教育局修訂,書法由羅澄波校長撰寫。

轉載自: 香港文匯報 2021-06-07

【中華經典名句】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燦爛的中國文明】香港弘揚端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