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懷沙周末主持學術座談
22/06/2005



news_20050622_1.jpg


為推動澳門的學術研究,加強澳門文學愛好者深入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應澳門基金會與澳門筆會的邀請,我國著名學者、思想家——文懷沙將於本月廿五日(星期六)下午三時假澳門大學圖書館二樓演講廳舉行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商品社會的撞擊”為主題的學術座談會。


文懷沙素有“活屈原”之稱,治學以楚辭為其專長,對於經史百家、漢魏六朝文學、歷代詩詞歌賦,甚至佛學、音樂、戲劇、金石書畫無所不窺。今年四月,文懷沙在上海舉辦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講會,反應熱烈,引起很大迴響。他認為研究中華民族文化之根與本,是必然的當務之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的商品社會之間的關係,兩者所產生的化學作用,都極具探討與研究的價值。


文懷沙將就學術座談會主題發表其獨特見解,並將和與會者互動交流、討論,相信屆時不但可增加與會者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也將為大家就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等多個問題帶來全新的視野和有益的啟迪,有助促進澳門人文素質的進一步提升。座談會將由澳門筆會理事長、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觀鼎主持,歡迎有興趣人士踴躍參加。為免向隅,請先致電主辦機構留座。電話:七九七八五一七,傳真:七九七八五一八,電郵kenny@fm.org.mo

(資料來源:二00五年六月二十二日 澳門日報)


我為女兒喝彩

2005年06月24日

news_20050622_5.jpg

(資料來源:二0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澳門日報)



楚辭泰斗文懷沙三字養生

2005年06月25日

news_20050622_2.jpg


偕女兒徐嬿婷來澳出席“盛放的歷程”畫展的國學大師文懷沙,今主講一場“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商品社會的撞擊”學術座談會。文老素有“活屈原”之稱,治學以楚辭見長,博覽群書,將對澳門當前的文化形態闡述個人見解。


九十高齡仍才思敏捷

文老堪稱楚辭泰斗,是當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紅學家、吟詠大師,雖逾九十高齡,仍才思敏捷。解放後曾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大學執教鞭,現為中國詩書畫研究院、上海大學文學院、湖南岳麓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和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著作甚豐,諸如《寶學概論》、《離騷今繹》、《九歌今繹》、《九章今繹》、《招魂今繹》、《屈原集》和《文懷沙序跋集》等,影響力廣。以研究楚辭稱世,文老自言十一歲開始讀《離騷》,先是背誦,隨後不斷琢磨原意,透晰箇中人生哲理;另對經史百家、漢魏六朝文學、歷代詩詞歌賦,甚至對佛學、音樂、醫學、金石、書法也廣泛涉獵,在文壇享負盛名。


每天必抽兩小時閱讀

文老涉足不同文化領域,學識淵博,但都不以為然。將近百歲,文老仍每天抽兩小時閱讀,長期勤於著書講學,有“一天不學習就活不了”的慨嘆,充分體現“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他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但肯定與商品社會產生激烈碰撞,關係密切。傳統文化不外乎講求人類生存的理由,即指人的尊嚴,道明人為甚麼活著,活著又為了求些甚麼?一切都是很禪的東西,三言兩語難以說清。  

商品社會則要講金錢、講利益,亦代表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觀乎當前的澳門社會,博彩業在本土各方各面產生重要的作用,對於文化體系、經濟模式等均有極大影響。昔日葡人以貿易方式佔領澳門,興建教堂,與傳統的廟宇相輝映,各自彰顯文化優勢,居民互相尊重各自的宗教。博彩文化至今已植根於小城的“文化土壤”裡,成為中西文化的“枝葉”,並不同程度地發揮作用。


即席揮毫題字贈好友  

如何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文老自有一套。他早前編了《四部文明》,對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作尋缺補遺,分為《商周文明》、《秦漢文明》、《魏晉南北朝文明》及《隋唐文明》;其次寫了一部僅三十個字的《三字經——正、清、和》,為闡釋“孔子尚正氣,老子尚清氣,釋迦尚和氣”的精神,力求以最精簡的文字表達最深遠的道理。據稱文老每晚念誦這三個字入眠,晨起必背誦“正、清、和”,是為養生秘訣之一。

訪談間,文老興之所至,即席揮寫“正清和”三字贈好友,精神抖擻,意氣風發,力透紙背。

欲一睹文老風采,可於今日下午三時到澳門大學圖書館FTDM演講廳參加座談會,這個由澳門基金會與澳門筆會合辦的學術活動,由澳門筆會理事長、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觀鼎主持。欲免向隅,可致電七九七八五一七留座。


澳門日報記者 許文權

(資料來源:二00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澳門日報)


文懷沙勉年輕人求索真理

2005年06月26日


news_20050622_3.jpg


應澳門基金會和澳門筆會邀請,國學大師文懷沙昨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商品社會的撞擊”為題,闡述其獨特見解。文老說古論今,妙語連珠,以晚年倡導的正、清、和“文化”,作為理解傳統文化與商品社會兩者關係的一把重要“鑰匙”。


李觀鼎開場白精彩

座談會昨日下午三時假澳門大學圖書館FTDM演講廳舉行,由澳門文化諮詢委員會委員、澳門筆會理事長、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觀鼎主持。他以一篇洋洋灑灑的感言作為開場白,概括文老過去的人生經歷與著作,拉開這場精彩講演的序幕。

文老是新中國楚辭研究第一人,堪稱“楚辭泰斗”,是當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紅學家和吟詠大師,逾九十高齡。但按其自創的“公歲記齡法”,一公歲等於兩歲,至今僅四十七有餘,仍很年輕。


傳統文化講求好修

文老閱歷甚豐,著作為學術界所推崇,天南地北諸事均可切入講題。他認為時間有限,空間無限,傳統文化歸根結底就是屈原所講的“好修”,《離騷》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鮮明點出人類生存的理由,傳統文化求的是甚麼。在傳統道德觀念,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在商品社會,“大魚吃小魚”是正常現象,傳統文化肯定要與商品社會產生激烈撞擊,這種關係會一直存在。


品茗可以修身養德

傳統文化發展至今,影響過數代人。文老喜言自己在傳承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編寫了《四部文明》,分別是《商周文明》、《秦漢文明》、《魏晉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旨對清乾隆年間編的《四庫全書》加注個人見解,彌補歷史空缺。並寫了一部《三字經》——正、清、和,文字精煉,寓意深遠,且與茶文化一脈相承。酒令人糊塗,茶令人清醒,鄭板橋認為“難得糊塗”,文老就指“難得清醒”。品茗令人醒腦,讓人懂得“以和為貴”,是修身養德過程,也是提升人的智慧過程。


年近百歲,文老仍堅持出外講學,目的向群體學習,豐富閱歷;不怕年輕人自大,只怕他們自暴自棄。為此,他勉勵年輕一代要堅持學習,善於吸取別人的可取經驗,並結合生活體現,不斷求索真理,前方的路很長、很遙遠的。


吳志良、李鵬翥、駱偉建、楊允中、冼為鏗、劉羨冰、施議對、陳永盛、冬春軒、湯梅笑、楊秀玲、鄭煒明等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及多名文學愛好者出席,場面熱鬧。


(資料來源:二00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澳門日報)


文懷沙藉屈原談博彩

2005年06月26日


news_20050622_4.jpg


文懷沙堪稱“楚辭泰斗”,在其《離騷今繹》、《九歌今繹》、《九章今繹》及《招魂今繹》等作品中,可見此“繹”非彼“譯”,更精妙地揭示原作意蘊。


昨日座談會上,文老特別提到澳門的博彩文化。他讚揚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相融的美麗小城,無論教堂、廟宇等中西建築物,或不同生源地居民的生活文化,都能在小城的整體文化體系中互不排斥,和諧而協調,相互產生作用。當前的博彩業舉足輕重,直接帶動經濟高速發展,博彩文化有必要研究,透晰其本有的社會功能。


文老稱,早自二千三百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已在《招魂》中有關於博彩的描寫。原詩曰:“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晉制犀比,費白日些。”據說晉國時期如玉籌碼與象牙棋等賭具,均非常精細,已作為當時人們進行博彩遊戲的工具,“遒相迫些”意指“心中焦急,彼此間互相猜忌”,正好道明博彩者的心理狀態。在真正的賭檯上,賭客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賭局,“成王敗寇”一線之差。面對著賭局,嘴裡還不時替對方吆喝著勝利,但最終淪為“費白日些”(即“這玩意兒,耗費時間,亦敗人意氣”),賭博無疑令人玩物喪志,畢竟賭徒難以理解“小賭怡情”的本質。

澳門的博彩業為龍頭支柱產業,活躍了澳門的整體經濟,同時進一步推動旅遊業發展。文老稱小城的博彩文化別樹一幟,是本土特有的文化產物。  


文老借古諭今,以《招魂》篇道出博彩者的心態,活現了典型賭徒的形相,字字珠璣。他十分注重追逐原作的內在旋律,繹著精到。據稱文老的屈原繹作中,相關的校勘、訓詁的註文,被學術界視為研究屈賦的精髓所在,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澳門日報記者 許文權

(資料來源:二00五年六月二十六日 澳門日報)


文懷沙藉屈原談博彩

2005年06月27日

news_20050622_7_small.jpg


(資料來源:二00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