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嬿婷筆下花朵人生寫照
23/06/2005

news_20050623_1.jpg


盛放的花朵,予人強烈的生命力。在“盛放的歷程——徐嬿婷作品展”中,將展示四十多幅以花草為題材的彩墨畫與油畫,均是作者內心寫照。“盛放的花朵好比人的生命過程,同樣經歷‘生老病死’,燦爛的花期與驕陽的人生無異。”徐嬿婷如是說。


回歸賀禮館展作品


應民署轄下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與澳門基金會的邀請,徐嬿婷首次在澳展出花草畫作,展覽於明日下午六時半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專題展覽廳隆重揭幕。徐嬿婷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務委員、香港美術學院院長及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董、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同時擔任珠穆朗瑪峰環保委員會駐香港首席代表、世界傑出華人基金會顧問、聯合國全球契約計劃中國中心副秘書長等職位。


作品《盛放的罌粟》獲中國文化部舉辦的首屆國際華人詩書畫大展中國畫銅獎,《晨韻》獲文化部全國藝術大展銀獎,並被澳門藝術博物館收藏。


受國學大師父薰陶


在作者近年創作的四十多幅花草畫作中,活現了向日葵、梅花、櫻花、牡丹花、菊花等盛放姿態。徐嬿婷尤愛向日葵,熱愛那勃勃生機及絢麗色彩中所宣洩出經久不衰的激情,是為不同人生感悟。素有“活屈原”之稱的著名國學大師文懷沙,是她的父親,文老已逾九十高齡,治學以楚辭見長,但凡經史百家、漢魏六朝文學及歷代詩詞歌賦及各種藝術門類無一不窺,她自小在此藝術氛圍中長大,並獲北京朝陽文化館多位導師扶正,由此邁向畫壇。


她認為,藝術本就是一種美,不論音樂、戲劇、書畫、文學等均為發揚藝術的真善美,展現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擅於以花草入畫,藉盛放的花朵比喻積極人生。花的成長,要經過種籽抽芽、花開花落的全過程,如同人生階段,她於是著力使花草人性化,抒發對人生的體現。展品中有少量荷花畫作,在澳展出更具意義,藉此讚美澳門脫俗而美麗的城市形象。


讚澳藝文空間活躍


徐嬿婷目前主要涉足商界,是一名儒商;在北京開班授徒多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對扶掖少兒提升畫藝不遺餘力,視此為專業;開辦展覽,旨在坊間擴展藝術氛圍,把服務社會視為終身事業,使她成為集職業、專業、事業於一身的青年畫家。


問她如何激發年輕人參與藝術創作?她首先讚賞澳門常辦多元文化活動,營造了活躍的藝文空間,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接觸藝術,是潛移默化的前提。藝術導師可讓有意從事藝術事業發展的年輕一代自由發揮,了解藝術的本質,不可強硬加以灌輸。總而言之,藝術教育是人的教育,寄語澳門年輕一代應珍惜現狀,認清生命的價值,積極面對人生。


澳門日報記者 許文權


(資料來源:二00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澳門日報)



盛放的歷程

2005年06月24日


news_20050622_6_small.jpg


(資料來源:二00五年六月二十四日 澳門日報)


徐嬿婷畫筆生花展盛放歷程

2005年06月25日


news_20050623_2.jpg


由民署轄下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與澳門基金會合辦的“盛放的歷程——徐嬿婷作品展”昨日下午揭幕,展出作者以花草為題材的彩墨畫與油畫四十三幅,藉此反映作者的繪畫技巧,以各種盛放的花朵寓意人生的不同感悟。


展覽開幕式於昨日下午六時半在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專題展覽廳隆重舉行,由民署管委會副主席譚偉文、中聯辦宣傳文化部部長孔繁壯、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榮恪、全國政協常委吳福、國學大師文懷沙、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吳衛鳴聯同作者徐嬿婷主持剪綵。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委員吳志良、民署管委會委員關施敏等主辦方代表,及作者多名好友專程來澳出席,場面熱鬧。


徐嬿婷是著名國學大師文懷沙之女,現任中國美術學院院務委員、香港美術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校董、西安美術學院教授。作品《盛放的罌粟》獲中國文化部舉辦的首屆國際華人詩書畫大展中國畫銅獎,《晨韻》則獲文化部全國藝術大展銀獎,並被澳門藝術博物館收藏。現任珠穆朗瑪峰環保委員會駐香港首席代表、世界傑出華人基金會顧問、聯合國全球契約計劃中國中心副秘書等職。  


譚偉文致開幕詞時讚揚作者是一位傑出畫家,其作品既表現出極深的民族文化底蘊,也予人不同於傳統的大膽用色與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藝術風格。“人與自然”是其作畫的慣用主題,展出的四十多幅畫作充分表達其對自然與生命的飽滿激情。此次專題展曾於北京、上海、香港等城市,及美國、法國、日本和新加坡等國家展出。此番移師本澳,可讓本澳居民細心感受作者的藝術特色。


徐嬿婷亦於開幕禮上致謝詞。隨後,其好友、上海音樂學院客席教授王作欣高歌助興,為畫展生色不少,贏得全場掌聲。


展期至下月十日,澳門回歸賀禮陳列館專題展覽廳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下午六時半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本月及下月免收入場費。


(資料來源:二00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