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基金會與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合辦的“首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昨假旅遊活動中心舉行頒獎禮,特首何厚鏵等出席主禮,共有六十三份作品分獲著作類和論文類一、二、三等獎及提名獎。該項學術活動旨在鼓勵更多專家、學者關注澳門、思考澳門、研究澳門,團結學界力量,促進澳門人文素質和文化城市形象進一步提升。
四百作者交六百作品
頒獎禮昨日下午四時假旅遊活動中心二樓會議廳舉行,何厚鏵、中聯辦副主任何曉衛、外交部駐澳特派員萬永祥、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榮恪聯同廣東省社科聯主席顏澤賢等主禮。吳榮恪致詞表示,該項評獎活動是“慶祝澳門特區成立五周年特別計劃”的一部分,旨在對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作出全面、客觀的階段性檢閱、總結和回顧,鼓勵更多專家、學者關注澳門、思考澳門、研究澳門,團結學界力量,共同推動澳門研究的繁榮和發展,促進澳門人文素質和文化城市形象的進一步提升。
該活動自去年十一月啟動以來,獲得本澳學術界及海內外研究澳門學者的高度關注,評獎辦公室收到近四百名作者提交約六百份參評作品。經過綜合評選,共有六十三份分別獲得著作類和論文類一、二、三等獎及提名獎。他相信獲獎作品不僅是澳門研究近十多年來的優秀成果,更是澳門研究深化發展的重要參考依據。希望所有正在進行澳門研究,或有志於澳門研究的專家、學者眾志成城、團結合作,共同營造嚴謹樸實的學術風氣,為進一步推動澳門研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才思。
兩地社科界踴躍參與
顏澤賢致詞時稱,粵澳兩地唇齒相依,兩地社科界攜手合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結下深厚情誼。回顧近二十年,尤其澳門回歸祖國前後,澳門研究成了廣東社科界的熱門課題,不少大學和科研部門如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深圳大學、廣東省社科院、廣州市社科院等相應成立專門機構,組織科研力量,專門從事澳門的各方面研究,廣東的主要學術理論報刊、出版界也積極發表、出版有關澳門研究的成果。
今屆評獎活動,粵澳兩地社科界及其他省區學者踴躍參與。展望未來,顏澤賢對粵澳兩地社科界充滿信心,相信他們的研究將更加貼近實踐,為澳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獻計獻策。
儀式上,著作類一等獎得主劉芳、姜伯勤分別發言,均表示未來將更加努力推進澳門與內地的學術交流,加強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把澳門關於世界文化遺產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昨出席頒獎禮的還有孔繁壯、何鴻燊、楊俊文、吳志良、李沛霖、馬若龍、劉羨冰、區金蓉等及內地多所大學代表,濠江中學管樂隊表演管樂助興。
(來源:二00五年八月六日澳門日報)
學者探討澳門研究前景價值
2005年08月06日
“首屆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頒獎禮後,主辦方安排一場“澳門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回顧澳門研究的過去,並就前瞻和探索澳門研究的未來發展動向提出獨特見解。
已回穩步發展軌道
座談會由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吳志良主持。他致詞時說,澳門研究尤其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題的澳門研究,起步較晚,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才較具規模和較成系統,當時的研究隊伍較單薄,研究成果不多。直至九九年澳門回歸,來自五湖四海的專家、學者聚焦澳門,將澳門研究推向高潮。特區成立五年多來,學術研究的不斷整合與發展,現在已回到有序、穩步發展的軌道上。
吳志良指出,澳門研究要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並不容易。經過廿多年的努力,公私研究機構、大專院校已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研究隊伍和研究網絡,並加強海內外尤其是內地研究機構和學術機構的長期合作,以及內地學者對澳門問題的持續跟蹤研究;其次,內地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也逐步建立起專門研究澳門的隊伍,為澳門研究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他認為,澳門當下經濟發展速度之快、社會轉型規模之大,為澳門研究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澳門不僅是澳門人的城市,也不僅是中國的澳門,它是世界的澳門,是全人類的澳門。若將澳門放進更大的背景中去考查,它對世界的啟示、對人類的意義、對學術與知識和理論的貢獻,或遠超於其現實意義。
須具更高更遠視野
本澳學者楊允中於會上提出“不負時代,認真探索”的書面發言。他從關於澳門的研究價值、人文社會科學繁榮是盛世澳門的重要標誌、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定位、澳門學術現狀和本屆學術成果評選評估及澳門學術繁榮的新時代等方面,闡述個人見解,建議學術界要加強集結整合、發揮團隊效益;全面推動轉型,提倡精品與精品化發展之路;提倡理性思維、公平競爭,提倡科學嚴謹的學風;培育大發展觀,主動走出“條件論”、“資源論”等誤區,力求自己掌握行為主動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韋慶遠指出,要完善開展澳門研究,須具更高、更遠大的視野,從宏觀及微觀角度分析其歷史及文化發展進程。他喜見近年有不少海內外及澳門本土學者研究澳門歷史,其中不乏年輕一代,相信未來的澳門研究工作前景更開闊。
另多名與會學者認為,粵澳兩地學者長期建立起良好合作關係,共同探索澳門的經濟、社會、歷史與文化等現實問題,深信未來將會進一步加強合作,拓展澳門研究的領域。
(來源:二00五年八月六日澳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