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基金會與澳門科技大學學生會法學社主辦,著名倫理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敎授宋希仁主講的“中西方倫理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學術座談會昨日下午三時假座科技大學舉行。
炎黃子孫千年夢想
座談會由科大法學院敎授黎曉平主持。宋希仁表示,構建和諧社會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千年的夢想,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進程中提出的社會發展理想。“和”的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遠從《尙書》記載堯帝的話:“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便顯示出遠古時候已從治世意義上明確提出了“協和”思想。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夢想,也是 西方社會各民族的千年夢想。從西方倫理思想史上看,舉凡是卓有建樹的思想家、倫理學家,莫不傾注心血在公正和諧社會的硏究之中。
近年,隨着中西方世界的全面交往,中國知識界在大力介紹、引進西方學術思想的同時,也開始以借鑒的心態進行中西文化比較;中西倫理思想的比較,更幾乎成為倫理學硏究的宿命。
妥善化解矛盾衝突
他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長期、艱難,而又極其偉大、光輝的歷史過程。社會存在矛盾、衝突和不安定因素並不可怕,就似是自然界常有的寒暖風雨一樣。
矛盾從萌芽、展開、成熟、轉化到消亡,是一個發展過程,那種認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矛盾消滅在萌芽狀態中”的想法是錯誤的。社會矛盾要在其發展過程中,依據一定的條件、採用適當的方法去化解,盡可能結合對話、商談等方法,使矛盾得以緩和,以至轉化。
從幾千年的中西文化思想發展來看,主流思想還是把和諧社會看作“存在矛盾和衝突,但又能正視並妥善化解矛盾和衝突的社會”。
和諧社會也需公正
此外,和諧社會也需要有公正的原則。當一個社會中,人們都認為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調節屬公正或大體公正時,人們就會對社會、國家抱有自然的向心力,形成團結合作、同心奮鬥的良好秩序。
宋希仁認為,不公正造成的人心分離和社會無序對社會和諧的破壞,比起其他任何形式的破壞都來得更為嚴重和影響深遠。
他表示,社區文明建設應大力提倡“敬人”。敬要發自內心,人與人之間如能都做到敬人,便會增強人際關係的相互理解、諒解,和諧相處。
(來源:二00五年十二月四日澳門日報B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