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集紀錄片《柯麟醫生》研討會召開
11/07/2012

  五集文獻紀錄片《柯麟醫生》研討會於7月10日在中山喜來登酒店舉行,來自北京、澳門、廣州和中山等地數十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探討該片塑造的柯麟醫生人物形象、人文價值、創作表達以及澳門歷史文化精神等。


  研討會由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主辦,本會、中山廣播電視台協辦。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全國政協委員、柯麟之子柯小剛,鏡湖慈善會副主席馬有恆和彭翅軍,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總監劉文,紀錄片《柯麟醫生》總製片人史岩,《柯麟醫生》導演張兵,原中山大學副校長、廣東柯麟醫學教育基金會會長陳汝築,廣東省政協原副巡視員高宏的,北師大教授張同道,暨南大學教授譚天,廣州大學教授張靜民,海豐縣副縣長卓凜波,中山廣播電視台副台長趙曉文等出席研討會。


  會議首先由《柯麟醫生》總製片人史岩、導演張兵向與會專家報告該片的創作過程。史岩表示,該部紀錄片製作歷時一年,透過大量珍貴的歷史畫面和文獻檔案,完整地展現了柯麟醫生一名進步青年學生,為共產主義忠貞奮鬥的革命歷程,這是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展現地下黨員柯麟以及他身邊衆多澳門同胞為了新中國的解放而努力的歷史。導演張兵介紹,去年11月《柯麟醫生》攝製組循着柯麟的革命足跡,先後赴澳門、廣東、上海、武漢等地,進行為期30天的前期拍攝,共拍攝素材60小時,採訪了20多位非常熟悉柯麟醫生革命歷程的人士,擷取了數百張極為珍貴的圖片,並在廣東中山影視城進行為期一周的再現拍攝。《柯麟醫生》後期製作中還運用了內地一流的動畫製作團隊,依托柯麟醫生的高質量照片,製作出長達一千秒的照片動畫影像,真實地還原出柯麟醫生的生動形象。


  研討會與會者接着圍繞柯麟偉大的革命情操、高尚的人格魅力、細緻的人文關懷,以及該紀錄片體材構造、叙事方式、拍攝角度等廣泛探討。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以“濠鏡擎天弼‧典範貴如一”形容柯麟的情懷,表示澳門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一個輪廓。他介紹,柯麟於1935年舉家遷居澳門,次年應邀擔任鏡湖醫院護士學校義務教師和醫院義務醫生。1946年起出任院長,直至1984年因年事已高辭職,服務鏡湖長達半個多世紀,是鏡湖歷史上的一座豐碑。


  吳志良主席認為,澳門歷史的每一件大事、每一個重要人物,均與中國近現代史息息相關、絲絲相扣,充分體現了澳門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的鮮明特性,也真實反映了澳門人濃厚的家國情懷,柯麟便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柯麟醫生在澳門社會影響之深、貢獻之大,遠遠超出醫療慈善領域,是澳門愛國愛澳事業重要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也是愛國愛澳陣營中默默耕耘群體的一位傑出代表。他作為偉大祖國一位忠誠的革命者,也是一名博愛的人道主義者,更是澳門的傑出兒子,是澳門人的驕傲典範。


  鏡湖醫院慈善會副主席馬有恆、廣東柯麟醫學教育基金會會長陳汝築等,分別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回憶對柯麟醫生的印象,緬懷其忠貞革命、仁心仁術、大智大勇的事跡,以及其為澳門的愛國主義事業作出的積極貢獻。


  暨南大學教授譚天、廣州大學教授張靜民等從專業角度解構紀錄片《柯麟醫生》的亮點。認為該片透過生動影像還原歷史,歷史座標的描繪和歷史節點的把握得體,文脈清晰,史實、時間和空間處理得當,真實而有血有肉地再現一個活生生的紅色醫生形象,充分體現出柯麟光輝的革命歷程和充滿魅力的人格精神。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柯麟之子柯小剛稱,該紀錄片全面扼要地再現了柯麟革命的一生,也描述了新民主革命時期澳門發生的重大事件,如葉挺、張雲逸、李碩勳、馬萬祺等與澳門的故事,還有周恩來、葉劍英等安排柯麟工作的電文等,也有馬萬祺拍攝柯麟組織慰問前山解放軍的照片。相關史料彌足珍貴,亦反映出老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視澳門。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總監劉文為研討會作最後總結,他回憶起2009年曾擔任大型紀錄片《澳門十年》的總製片,工作中最深的印象就是澳門居民愛國愛澳的情懷。是甚麼樣的力量使這種情懷能在特殊的政治環境中發展壯大,他一直努力去尋找並成為拍攝《柯麟醫生》的最大動機。他相信,紀錄片《柯麟醫生》已經向觀眾交出了滿意的答案,觀眾可以切身感受到柯麟先生為國為澳長期努力和無私奉獻。他期待在將來與本會繼續合作,讓更多國人了解澳門這座城市的深厚人文精神。


  五集文獻紀錄片《柯麟醫生》由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拍攝製作,共分“時代洪流”、“南國密使”、“仁心仁術”、“濠江風雲”、“迎接黎明”五集,講述澳門鏡湖醫院柯麟醫生的傳奇一生。柯麟人生中的重要舞台無疑是潛伏澳門的16年。在澳期間,他是懸壺濟世的名醫,正直無畏的社會活動家,更是一名忠貞的中共地下黨員。正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大智大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澳門民衆。該片還生動地展現出何賢、馬萬祺等一批澳門賢達以及澳門民衆對國家、民族的嚮往和熱愛,凝聚成澳門的文化和精神,傳承至今。該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產生強烈的社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