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與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牽頭,澳門文化廣場承辦,連同民政總署、澳門大學組成澳門參展團,繼去年之後再度聯合參加台北國際書展,設立“澳門館”,展出具代表性的逾千種澳門圖書刊物,向台灣以至華文世界的讀者展示澳門的文化面貌及各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二十一屆台北國際書展”由台灣地區行政院新聞局主辦,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於2013年1月30日至2月4日假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舉行。本屆書展以“讀樂樂”為主題,表現閱讀是隨時隨地可享受的樂趣。共計有來自全球70個國家,737家出版社參展,展出攤位2,112個,書展期間舉辦逾700場活動,近500位國際及台灣作家共襄盛舉,為目前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四(僅次於德國法蘭克福、意大利波隆納、美國BEA等三大書展)的國際級圖書展。
澳門展館以具澳門特色的歐式民居為模型,在整個國際展區分外突出,吸引不少讀者或參展工作人員駐足觀賞,拍照留影。展館內逾千種澳門出版品,按參展單位有序陳列,本會的澳門研究叢書、澳門法律叢書、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藝術叢書、《澳門研究》期刊等,展示澳門各領域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澳門知識叢書”系列,至今已出版二十一分冊,主題鮮明、語言簡練、圖文並茂,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不論澳門本土讀者,還是台灣等外地讀者,都讚譽有加,好評不斷。文化局展出各期《文化雜誌》及各種澳門文學作品選輯,極具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雜誌》在專業讀者中享有較高的聲譽,促進澳門與外界,尤其是與海外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民署藝術類圖書,非常受台灣讀者青睞;澳門日報、澳門出版協會、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等機構的出版物也反應不俗。
吳志良主席參觀整個展場後,給予澳門展館高度的肯定,並表示澳門回歸後十多年來整理出版大批圖書,目的是推廣澳門和激發市民的閱讀興趣,增強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歸屬感、認同感。並認為,外界在關注澳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關注澳門的文化,故需將本澳的出版品,通過各種渠道帶出去,在各種平台上展現出來。因此,本會計劃於本年十月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辦澳門圖書展,並擬在今後持續在各大專院校展示澳門圖書。希望透過大量的努力和長時間的經營,把澳門的特色文化和承載這些文化的出版物品推向世界。同時,期許政府機構和文化社團積極進行推廣工作,主動走出去,如此有助激發市民擔任文化使者,兩者結合,將更有效推廣澳門。
文化局副局長姚京明和民署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要加大澳門參與大型書展特別是內地書展的力度,讓更多澳門書刊有更多的機會呈現在各地讀者面前,讓更多的人了解澳門。
台北書展澳兩講座受歡迎
為進一步向台灣讀者介紹澳門文化,澳門基金會和文化局分別邀請鄧思平和李淑儀兩位學者,就澳門鄉土文化和澳門中央圖書館及其外文古籍發表演講,兩個講座分別於2月3日下午六時及七時,在世貿一館舉行。
鄧思平博士主講“圖解澳門鄉土”文化交流講座,鄧博士是本會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系列的《澳門土生葡人》及《澳門世界遺產》的作者,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文化和澳門中西文化的研究及推廣工作。講者以葡萄牙人東來為開篇,以狹小地域之澳門,何以能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懸念,通過講述澳門擁有中國最早的教堂、最早的西式醫院、最早的西式大學、東方海岸線上最早的西式燈塔等一系列“中國之最”為切入點,串連利瑪竇、馬禮遜、鄭觀應等衆所周知的歷史人物,來呈現澳門的歷史脈絡;用“和而不同”來概括澳門四百多年華洋雜處、和睦相待的風俗民情,成就澳門歷史城區的普世價值。講座吸引滿場讀者參與,並積極與講者互動交流。相信是次講座有助台灣讀者認識澳門的歷史,了解澳門的文化內涵。
李淑儀博士主講“《碰撞與交流》——澳門中央圖書館及其外文古籍”講座。講者認為古籍是歷代傳承的珍貴文化遺產,是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並從古籍編印的先後次序,分多個歷史時段,利用圖片舉例叙說,包括十六世紀用西洋活字模在澳門印刷的書籍、十九世紀天主教傳教士在澳門出版的書籍,最後是一八四一至一九一一年在香港和上海出版的辭典古籍。上述古籍涉及澳門、香港、上海等不同地方印刷出版,體現中央圖書館藏書品種的豐富,及在古籍保存和研究的工作成果。
兩場講座相映成趣,從古建築到古籍,把澳門歷史古老悠久而獨特的一面,聲圖並茂的介紹給台灣讀者,讓其對澳門有更深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