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19/03/2013
由本會、中華文化學院、深圳中華文化學院聯合舉辦的“CEPA與ECFA框架下的兩岸四地發展──澳門的機遇與取向”研討會已於3月19日假澳門科學館會議廳舉行。數十位來自兩岸四地在區域合作、經濟創新等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共同就“兩岸四地合作趨勢”、“粵港澳合作的新內涵與合作模式創新”和“澳門在CEPA與ECFA框架下的機遇把握、結構調整與適度多元化路徑選擇”等專題作出了深入討論。
本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澳門空間狹小、資源有限,只有突破地域化的格局,深度融入區域合作,才有希望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CEPA”的簽署使內地與港澳三地的經貿合作提升到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港澳經濟受惠於“CEPA”和內地居民“自由行”政策的帶動下,逐步實現商品、服務、資本和資訊的自由流通。“CEPA”開啟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成果,使澳門和澳門人對未來有了新的憧憬,希望通過這次會議,讓兩岸四地在區域合作搭建的生命港灣中揚帆起航,駛向令人憧憬的彼岸。
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黃易宇表示,“CEPA”的簽署和實施,在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體現。“ECFA”框架簽署促進兩岸交往制度化和規範化,進一步密切了兩岸經濟關係。探討 “CEPA” 與 “ECFA” 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尋找產生這些問題背後的主要原因,也為兩岸四地健康持續發展發揮重要的內驅力。
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表示,結合澳門本地實際情況,探索經濟多元發展必須放在珠三角整合發展的大趨勢中考慮,在區域合作中培育和壯大多元經濟的增長點,打造多元經濟,尋找新的商機、新的市場,並有望在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和便捷通關環境的保障中享受跨境優質生活。
會議期間,兩岸四地學者從不同的戰略層面及角度,分析評估 “CEPA” 和 “ECFA” 對兩岸四地的影響,會上學者肯定了 “CEPA” 與 “ECFA” 有助推動兩岸四地多邊貿易及經濟發展的成效;亦對澳門經濟發展現況進行了介紹與分析,指出經濟環境開放、包容性是澳門現時發展的競爭優勢;惟產業結構單一、土地制約成為澳門發展的瓶頸。在經濟轉型上,澳門應該發揮 “CEPA” 和 “ECFA” 賦予的機遇和優勢;在區域合作和“一國兩制”的方針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促使兩岸四地經濟融合、優勢互補。會議討論氣氛熱烈,兩岸四地學者紛紛對“CEPA”與“ECFA”的框架下積極討論有關四地區域合作與發展,會議研討成果豐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