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會與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合作編纂的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 • 澳門卷”,其中八卷已獲本澳專家組織團隊展開編纂,有望二○一五年內完成。“澳門卷”的編纂,無疑是對本澳民族民間文藝的歷史和現狀進行全面、系統而徹底的普查。透過搜集、整理本土民族民間文藝資源,有助宣揚保護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傳統,彰顯澳門民間文藝的深厚內涵。
搶救民間文藝資源
本會研究所處長黃麗莎、負責“澳門卷”協調的楊開荊於4月28日參與了《民間故事卷》的作者聚會,並介紹大型編纂出版項目 “十部文藝集成志書 ‧ 澳門卷”。該套志書於去年初正式啟動,具體卷目包括:《中國曲藝志‧ 澳門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澳門卷》、《中國戲曲志‧澳門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澳門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 ‧澳門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澳門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澳門卷》、《中國諺語集成‧澳門卷》、《中國歌謠集成 ‧ 澳門卷》及《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澳門卷》共十卷。其中八卷已由專家組織團隊展開編纂,基本完成編纂大綱。至於《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 ‧ 澳門卷》、《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 澳門卷》正積極展開資料蒐集中。
本會開展這項國家大型修志工程,主要目的是搶救澳門民間文藝資源,藉編纂計劃的啟動,全面推動社會人士、研究人員、學者參與志書編纂的積極性。隨着啟動該項目,透過舉辦工作坊、講座等,期望吸納更多有志者了解志書編纂的意義及掌握具體技術,提升該領域人員素養,推動民間文藝資源的長效保育和發展。更希望該套龐大志書的進展能獲有效宣傳,鼓勵更多社會人士參與及支持。
全民編纂增歸屬感
本月28日中午12時半,《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澳門卷》組織團隊及投稿者於英皇酒店九樓御廚午聚,商討“澳門卷”文稿事宜,近三十人出席。楊開荊指出,現時全國各省皆有相應志書,獨缺港澳台,本會此番獲國家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支持,去年起啟動編纂工作,為成功啟步。經評審,當中八卷已有序推進,團隊基本擬定框架及內容,並進行資料搜集。由於是大型志書,編纂過程一絲不苟,且涉及面廣,每卷有望得到民衆支持及參與,集思廣益。
《民間故事卷》由張卓夫團隊負責,全卷約二十萬字,未來會因應情況增補。團隊已收到一批民間故事素材,因而組織小組成員聚會,交流進展,邀本會研究所代表參與。截至上月底,編委會收到十多名作者交來各類故事六十餘篇,作者不乏寫作學會、澳門筆會、語言學會、社科會及文學愛好者等,當中亦有青年作者。因徵稿於網上宣傳,不斷收到外地回應。相信透過全民編纂志書,有助鼓勵年輕人參與,深入了解本土民間資源,增強文化歸屬感。
按國家文化部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對志書的體例要求,各篇民間故事需有講述者和採錄者的姓名、性別、年齡、身份,宜注明教育程度。採錄者如有多篇民間故事,可送來個人簡歷。投稿郵箱:Folk_mo@163.com《澳門民間故事》編委會收。
全民徵集澳門故事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澳門卷》編纂團隊負責人張卓夫稱,現收到澳門民間故事六十餘篇,只屬初步階段。除土生葡人故事會是這次重點挖掘的工作外,如緬甸、印尼、柬埔寨、馬達加斯加等六十個國家數以萬計的歸國華僑在澳落地生根後,定有不少相關故事,有待廣泛徵集。來自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多國外傭,他們的故事也待挖掘。
張卓夫稱,現時一次過收到的民間故事題目內容廣泛,歷史人物故事有陳夢吉與降蟒轎的傳說、太史五蛇羹、梁昌與蛤蟆石、陳夢吉之扭良計逼富濟貧傳說等;建築物故事有媽閣廟“太乙”石刻的傳說、大三巴牌坊故事、媽閣廟前的石獅子為甚麼犬牙盡斷、白鴿巢的雀王、媽閣廟三奇石之一的蛤蟆石等;神鬼故事有客棧的鬼與對聯、門神等;宗教故事則有:三婆廟、花王堂顯靈、天后、石牆街土地公助賭仔免上吊、聖玫瑰(聖羅撒)、朱大仙、聖方濟各、觀音御龍佑澳門的傳說、耶穌出世和釘十字架、飲茶公主、大王廟等。地理自然故事有:連理樹、石景、戀愛巷與姻緣石、阿婆石、七星伴月台、愛泉、亞婆井等,數之不盡。
澳門是國際城市,特殊的地理、族群與文化影響下,形成本土民間故事異於內地。他指出,投稿者以中年人士居多,不乏年輕作者,一同反映本地及鄰近地區發生的傳說或故事。編委會要求參與者交來的故事要有內涵,故事要求有傳奇性、有情節而不重理論,在民間流傳(多人講)的奇人異事、神鬼狐仙、寓言、笑話等,“有色有味”也不妨,不能照抄別人作品。不求創新,旨望保存民間文化民俗。藉著聚會再向各界徵稿,希望先交來故事題目,以免重複,如合用可向編委會傳送電子檔及圖片,徵集工作至今年底結束。
年輕作者許雲稱,已草擬與本澳廟宇有關的民間故事,為確保真實性,會向廟方人員及街坊諮詢意見。希望當局日後加強宣傳,引領更多年輕人參與這項大型徵集項目,從而加強關注自己身處的世遺城市,愛護自己的家園。

本會研究所人員與《民間故事卷》團隊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