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東方詩話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圓滿舉辦
16/09/2025

由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及澳門基金會主辦的“東亞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東方詩話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已於2025年9月11至12日在澳門大學崇文樓隆重舉行。來自中國、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七十餘位著名學者、專家及青年科研人員齊聚一堂,圍繞東亞人文與東方詩話領域前沿議題,開啟了為期兩天的學術交流活動,為推動該領域的國際合作與創新發展凝聚智慧、貢獻力量。

 

開幕式上,澳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徐杰教授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表示感謝來自各國地區的嘉賓學者來澳參會,共同推動詩話學術的研究。東方詩話學會會長蔣寅教授以書面形式致辭,表示詩話作為東亞有代表性的詩歌批評體裁,實際上也有著與詩學相近的內涵和外延,認為日後學會的學術研究應從詩話延伸至詩學,以吸納更多學者作有關方面的研究。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博士發表題為《澳門──東亞人文交融的“山海連廊”與未來擔當》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澳門作為歷史上連接中華文明與海洋世界的樞紐,自16世紀起即成爲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獨特平台,既是中華文化向東亞輻射的門戶,也是西方文化傳入的緩衝區。2025年獲選“東亞文化之都”後,澳門應承擔新使命:深化文明互鑒研究,打造高端人文對話平台,推動青年交流與文化創新合作,致力成為東亞文明深度對話的“催化地”和人文共同價值創新的“實驗室”,與各國攜手共建更繁榮的東亞人文共同體。

 

隨後由6位專家學者進行主題演講,內容涵蓋詩話、詩學、語言與技術等多領域,跨越文化、時代與地域界限,展現出豐富的學術維度。美國斯坦福大學艾朗諾教授提出,應以更宏大的編年視角通讀蘇軾全集,打破傳統按體裁分類的閱讀方式,將詩、詞、文、題跋、尺牘等數千作品混編於同一時間軸中,以此揭示蘇軾多面才情與創作脈絡。澳門大學徐杰教授則聚焦“語言特區”現象,指出詩歌、標題、網絡用語等領域可合法突破常規語法,成為語言創新與演變的重要動力,猶如特種車輛在交通中的特權行為。北京大學錢志熙教授辨析“文字的文學史”與“語言的文學史”兩種建構方式,指出中國傳統文學更側重於文字藝術與現代純文學觀的根本差異。日本大阪大學淺見洋二教授以“明珠走盤”為意象,梳理從蘇軾、黃庭堅至惠洪與江西詩派的“活法”詩論傳承,強調禪宗對宋代詩學的深刻影響。韓國忠南大學李香培教授深入研究韓國詩話中的“詩禍”現象,揭示詩歌如何從諷諫工具淪為政治迫害的藉口,折射出權力與藝術之間的永恆張力。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李安敦教授比較公元前300年至1900年間歐亞遊記的演變,指出遊記從神話傳說到文化批判的轉型,逐步成為跨文化認知與自我反思的載體。

 

12日下午及13日全天為分組發言及綜合討論,相關研究及討論不僅拓展了文學與語言的學科邊界,更啓示我們在傳統中尋找新方法,在多元文化中看見共鳴,才是人文研究的真正活力所在。會議匯聚眾多海內外專家及青年學者,本次會議整體成果豐碩,為東亞人文與東方詩學研究注入了新活力。



1758012702259485.jpg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吳志良作主旨發言



1758012723305771.jpg

與會嘉賓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