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受中國社會科學院委託,啟動《當代中國的澳門》的編寫工作,日前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團隊赴澳提供指導。
《當代中國》叢書是1980年代初中共中央書記處討論通過、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國部署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至1999年共編寫出版152卷、210冊,詳述1949年至改革開放初期當代中國的發展歷程。2021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決定續編《當代中國》叢書,並於同年12月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列入圖書類重大出版工程規劃項目。2024年,《當代中國》叢書續編工作在北京正式啟動,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統籌領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和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組成了項目的編纂團隊。
受中國社會科學院委託,澳門基金會負責統籌《當代中國的澳門》的編寫工作,寫作組由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澳門大學法學院客席教授兼憲法與基本法研究中心研究員駱偉建、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婁勝華、澳門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中國歷史研究院澳門歷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林廣志、澳門基金會首席顧問高級技術員陳震宇等學者組成,日前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李正華、社會史研究室副主任吳超、外交史與港澳台史研究室副研究員胡榮榮赴澳,召開了為期兩天的工作會議,對編寫《當代中國的澳門》提供指導。
《當代中國的澳門》寫作組主編、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在會議上感謝中國社科院對澳門基金會和研究寫作團隊的信任,並指出經過40多年的實踐,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已形成較扎實的基礎。作為研究和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重要出版項目,澳門現有的學術研究條件將對《當代中國的澳門》的寫作過程提供有利條件。吳志良代表寫作組建議,《當代中國的澳門》應結合歷史過程、脈絡以及澳門的本地特色,體現澳門在當代中國發展歷程中的獨有價值,從而豐富《當代中國》叢書續編的特色和內涵。
中國社科院專家指出,《當代中國》叢書續編旨在系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成就、“中國奇跡”和中國經驗,總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成功經驗。編寫《當代中國的澳門》,既將呈現祖國與澳門同頻共振、雙向互動的歷史過程和脈絡,又將呈現在澳門回歸祖國後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以及在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方面取得的進展和成就,同時對寫作組的建議給予肯定。
參與《當代中國的澳門》寫作的20多名來自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佛山大學和澳門基金會的成員和助理參與了工作會議。

《當代中國的澳門》專家與寫作組成員交流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