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此時正值秋季過半,故名中秋。中秋節的晚上,人們舉家歡聚,點花燈、品月餅、賞明月,中秋夜的月亮是一年中最圓、最亮的,亦稱滿月,象徵著家人的團聚,因此中秋節也被人們視為團圓的節日。
中秋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古老的封建時代,中國帝王要向上天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們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五的早晨,及八月十五的晚上進行祈福活動。歷代帝王每年都會前往位於北京西城的月壇公園祭奉月亮。
民間一直流傳着許多有關這節日的傳說,其中一個故事講述上古的神箭手后羿的妻子嫦娥,偸吃了天神給他丈夫的長生不死仙丹後升天,在月亮裡與金蟾及玉兔爲伴,終生求煉仙丹。
而中秋節吃月餅的傳統在中國亦有著悠久的歷史,但關於它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
一說在唐朝唐太宗的統治時期,太宗派出他最能幹的將軍李靖迎戰中國北邊的突厥部落以壓制他們頻繁的入侵。而8月的第15天正好是將軍凱旋歸來的日子。為了慶祝他的勝利,長安城(唐朝的首都)放起了煙花和音樂。長安城的市民和士兵一起享受了一個狂歡的夜晚。那時,一個從吐蕃王國(西藏的古稱謂)來的商人呈給太宗一種圓形的蛋糕以慶祝他的勝利。太宗愉悅地收下了那個精美裝飾的盒子,拿出了裡面多色的圓蛋糕並分發給了他的官員和將軍。從那時起,就形成了在中秋節吃圓形的月餅的傳統。
另一說則與漢人反對外族統治有關,傳說元代的漢人將準備起義的字條藏在月餅餡中傳送,以避過官府的耳目,終能按時起義,推翻外族統治。
中秋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資料來源:中國日報網 及 澳門基金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