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位於氹仔巴波沙總督街,是氹仔最古老廟宇,建於乾隆年間,今廟中存古鐘一口,鑄有“龍頭灣天后宮,乾隆五十年置,萬德老爐造”。可見天后宮至少在1785年已存。
廟宇在1848年有一次規模較大的重修:據說清道光十三年(1833),朝廷為剿滅一夥以氹仔為根據地的海盜,組織當地二百名居民為剿賊軍,與海盜戰鬥。剿賊軍中多有死傷,他們的家人痛失至親,因而將朝廷發放的撫卹金及當地富戶的捐款,用作重建天后宮,藉此紀念戰死者。廟內很多牌匾楹聯,正是出自這次重修。
廟內祀奉的天后娘娘,原名林默娘,宋代時生於福建莆田,廿八歲時逝世。她生前常以醫術和天文知識幫助漁民,死後成為海上守護神。天后有不少拯救遇溺船隻及途人的傳說,可見她深受漁民崇信敬仰。
天后宮的一側偏殿現已改建為食肆,廟宇的主體只留下正中殿堂。天后宮正門處以紅漆粉飾門框,門楣金字題有“天后宮”,其下兩側以綠漆字題聯“朝宗滘海恩波闊,正位龍環瑞氣凝”,紅底綠字,份外鮮明。聯中所謂“龍環”,實則是氹仔舊稱,廟中也有牌匾“福蔭龍環”等,都是氹仔曾稱為“龍環”的佐證。
天后宮可分為前殿、天井及正殿三部份。因為天并被封,加上長年累月的煙火熏染,廟內較暗,且聯匾沉黑,顯得陳年古舊。在正殿神壇除正中供有媽祖天后的主壇,右邊則供奉觀音及土地財神。主壇正中,是危坐正襟的媽祖娘娘,特別的是,側邊較小、拱手而立的也是天后神像,造型較為獨特。
地址:氹仔巴坡沙總督街
資料來源:澳門旅遊局網頁、岑偉聰:《澳門廟宇之旅》及澳門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