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基金會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附設的澳門學專家小組,日前召開“澳門學學科建設協調會議”,圍繞澳門學學科建設面臨的主要機遇和挑戰展開深入討論。
為充實澳門學學科建設的力量,結合本地與外地研究力量以拓寬澳門學的研究視野,澳門基金會特別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澳門科技大學社會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錢乘旦、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綜合編輯部主任路育松,以及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榮休主任李松列席會議,聽取上述專家對澳門學學科建設今後發展路向的意見。
會議首先總結並反思過去近三十年來澳門學從學術概念到學科建設的過程,指出隨著社會經濟客觀環境的變化,澳門學應以學科建設為契機,構建澳門本土知識體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宏觀敘述和解釋體系,確立澳門的學術自主性,鞏固澳門的學術話語權。
會議認為,在新時代下,澳門學的使命應該是建立正確的宏觀歷史敘述、科學研究和歸納澳門現狀、高度提煉“澳門精神”的意義,以及推廣澳門對話溝通的傳統功能。
列席會議的三位著名學者均認同澳門在經歷過政權交接到回歸後的重大轉型和發展之後,確實使澳門學的學科建設步入關鍵階段,也認同澳門學的研究視野,應通過交叉學科相互審視的路徑而達成。澳門學的研究視角不僅只有澳門的過去,也要擁抱澳門的現在和未來,力爭突破,提煉澳“澳門精神”,以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所貢獻。三位學者同時就澳門學學科建設的原則、方向、研究成果的推廣,以及研究隊伍的建設等發表意見。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歷史文化工作委員會主席兼澳門學專家小組召集人吳志良指出,通過舉行是次協調會議總結澳門學過去三十多年的發展,並在重新出發的過程中,引導學術界能更堅實地走好、走穩澳門學學科建設的每一步。他強調,澳門學作為澳門的一面學術旗幟,需要制度化、規範化和研究隊伍的專業化,並為此提出對澳門學學科建設路向的七項願景,包括樹立澳門學的學術旗幟、制定澳門學學科建設的工作綱領、建立學科建設協調團隊、整合學術資源、建設學術研究隊伍、提升澳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質量和效益,以及展開一批具針對性的專題研究項目。
吳志良進一步指出,澳門學應該是澳門研究的核心,應該是從事不同學科和研究領域的澳門研究人員的向心力所在。澳門學要承擔促進人類進步和貢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使命,亟需本地和外地學術界共同的努力和探索。
會議尚討論澳門學學科建設的具體工作部署,並同意今後將針對學術研討會議的主題、研究項目的選定、研究成果的認定、激勵措施、資源整合等展開工作。會議另同意爭取儘早召開澳門學學科建設研討會,通過嚴謹的學術探討,架設奠定今後澳門學學科建設具體方向和路徑的平台。
出席是次會議的澳門學專家小組成員尚包括:郝雨凡、葉農、田衛平、劉澤生、林廣志、婁勝華。
“澳門學學科建設協調會議”召開
(左起)路育松、錢乘旦、李松聽取澳門學專家小組成員介紹並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