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詩歌》第37期經已出版
02/06/2011

  第37期的《中西詩歌》經已由澳門基金會、廣東省作家協會詩歌創作委員會、珠海市作家協會聯合出版。《中西詩歌》以尊重自由和開放包容的精神,為詩人與詩歌本身建造呈現真我、百花齊放的創作園地。


  該期乃詩歌翻譯專號,時見佳譯,頗為可觀。副主編黃禮孩於“詩壇群英譜”及卷末分別點評俄國布羅茨基及捷克赫魯伯的兩首譯詩,從平凡的細節引領讀者直尋詩人純樸的心靈狀態。該期的“翻譯”一欄成為全書焦點,由多位具分量的譯者包括李以亮、張依蘋、明迪等,翻譯了如波蘭極具國際影響力的扎加耶夫斯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沃爾科特等多位著名詩人的詩歌名篇,以及“澳大利亞當代詩選”的專題,以一眾愛詩之人和翻譯家的譯筆,打通中外詩歌之間的秘密通道,為今年的詩壇帶來一份厚重獻禮。


  文學翻譯不僅是語言文字的直接轉換,而是背後文化意境與情感的再現。詩歌以最精練的語言表達人類最豐富的情感與最複雜的意象,足見詩歌翻譯更難為之,甚至英國詩人雪萊曾說“譯詩是徒勞的”。因此,譯者如何能在詩譯過程中平衡譯詩的忠實還是傳神,正是詩歌翻譯的難為之處。主編姚風於卷首語中呼籲譯詩必須穿越語言的邊界而成為真正的詩,才有可能“讓詩歌比陳詞濫調更長壽”。該期的“論壇”欄目亦與此和應,如現代詩人樹才的《甚麼是一首譯詩?》,直接剖白作者從讀詩到譯詩的體驗,為譯作賦予詩的意義;又如美國江克平教授的《美國俄克拉何馬大學〈今日中國文學〉對王家新的訪談》,從王家新翻譯策蘭詩作時對詩歌文學與生命哲思的思索,表達譯者透過深刻的自我辨認和對話,讓詩歌的靈魂在別的語言文化中復活重生的決心。


  《中西詩歌》定價澳門幣十八元,在本澳各大書店均有代售。歡迎本澳及各地作者投稿,稿件可透過電郵發送至:gaogao333@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