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載於2025年10月27日,澳門日報
澳門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是時間對這座城市“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的歷史與現實的加冕,其中也包含着對澳門文學的稱許和褒揚,本文謹就其繁榮與文化自信略陳心得,以誌慶賀。
澳門文學 回歸後步向自覺與繁榮
澳門,這塊鑲嵌在南海之濱的美玉,既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活化石,也是東亞文化版圖上的獨特存在。澳門文學的現代脈絡,可追溯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自那時起,歷經數十載的艱苦耕耘,直至八十年代中後期,其發展才逐漸擺脫偶然性、階段性和間歇性,開始進入持續性成長期,並提出昭示着藝術覺醒的“建立澳門文學形象”的創作目標。但是澳門文學真正意義上的自覺和繁榮,則始於回歸祖國之後。在“一國兩制”的歷史踐行中,澳門文學不僅迎來了自身的繁榮,更以其多元共生的質性,在東亞文學交流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從《澳門文學叢書》的編輯出版,到跨地域文學活動的頻繁開展,從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堅守到與多元文明的對話,澳門文學以廿五年的蓬勃發展,書寫了關於文化自信與開放包容的新篇章,也為東亞文學的多元發展注入了獨特活力。
數百年來,澳門人憑藉頑強的生存意志和對傳統文明的傳承,始終保持着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淳樸善良的民風、平和自在的心性、孝親助人的操守、愛國愛鄉的情懷等,早已融入澳門人的內心深處,並作為深厚的文化基因貫穿於澳門文學發展歷程,成為作家們建立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回歸後,“一個中心”、“一個平台”、“一個基地”建設的宏偉目標及其巨大成就,更激發出眾多文學人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推動鼓舞着他們的敍事和抒情,無論故事背景、表達方式和藝術技巧如何變化,中華文化始終是其核心依據。作品內容雖具澳門特色,但其精神底色是中國的,這便是澳門文學的“根性”所在。
澳門文化作為地域文化,一個顯著特點是內在結構的多元化,及其“和而不同”、“不同而和”的精神。不同宗教、種族和風俗習慣在這片土地上和諧相處,真正實現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澳門人以此為榮,對中華文化在澳門的延伸和發展充滿自信,這種歷史影響與文化積澱,培育了澳門文學真摯、平和、溫婉、包容的特質。許多作品中出現的“街巷記憶”、“小城今昔”和“跨文化敍事”,雖多為日常生活場景的描摹,卻都是源自作家內心深處的歌吟,其間蘊含着豐富的在地經驗和“多元共生”的審美想象。由此,澳門文學還為域外讀者提供一種“微觀文化融合”的“樣本”,以體認這種“小而美”的文學生態與“宏大敍事”的辯證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澳門沒有職業作家,但文學創作的熱情並未因此減退。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言:“在澳門,有一群為數不少的寫作人,他們不慕榮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下,心甘情願地擠出時間來,從事文學寫作。”這種完全業餘的創作狀態,反而凸顯了澳門文學的純粹性和真誠性。面對商業化和消費主義的洶湧恣肆,澳門作家始終堅守着文化自覺和文學本真,未因金錢放棄創作初心,也未在各種文學浪潮中迷失自我。他們尊重市場但拒絶媚俗,追求作品傳播力卻不犧牲精神高度。在現代“零度寫作”、後現代“深度消失”以及女性寫作浪潮中,澳門作家保持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熱情;在網絡文化和大眾傳媒娛樂化的衝擊下,澳門批評家堅持客觀評析,維護文學的尊嚴。
彰顯“多元共生”特色 堅定澳門文學文化自信
澳門文學的繁榮與文化自信,是名副其實的存在,它集中充分地體現於《澳門文學叢書》的字裡行間。這套叢書自1999年至2024年分六批由內地權威出版社陸續出版,包括九十位作者的九十九部著作,其涵蓋之豐之美,建構之大之精,前所未見。《叢書》完整地梳理了澳門文學三十多年創作實績,勾勒出其由開始自覺到繁榮發展的歷程,成為世界了解澳門文學全貌最直接最權威的文本集成,是城市文學歷史留存的豐厚“文庫”。《叢書》的隆重推出,是對澳門文學主體性的確認。在“多元交融”的語境裡,作家筆下的人情世故、風俗習慣、街巷鄰里、物候光景,及其呈現的“澳門敍事”的獨特性,與“澳門人”的文化認同相呼應,讓本土聲音通過文字傳播得更為廣遠。《叢書》中的作品,既有嶺南風情和粵語文化的細膩描摹,也不乏對葡國文化遺存、僑民生活的錄述和思考。這種“多元共生”的文學特色,以其充分的包容性,讓這套叢書的意義超越了一般合成文集,而成為世界觀察澳門文化生態的一個重要窗口。
澳門“東亞文化之都”的命名,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對澳門文學繁榮和發展的確認。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個契機。它強化了澳門作為獨特文化載體的國際地位和身份的認同,也讓澳門文學和它所根植的城市一起,獲得更廣泛的關注,被更多的讀者了解。這種外在的認可,必將反轉來增強澳門文學的自我肯定,鞏固其文化自信,推動其發展繁榮。而“東亞文化之都”評選機制和活動掀起的文化交流熱潮,又為澳門文學與其他東亞城市文學的對話搭建起一座橋樑。這又讓澳門作家更清醒地意識到澳門文學的獨特價值,以及自身肩負的責任,從而在創作實踐中,堅守中華文化根脈,堅持“和而不同”的包容態度,並以此對“東亞文化之都”的精神內涵提供結結實實的審美支撐。
澳門筆會榮譽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李觀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