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13冊的第三批《澳門文學叢書》經已由澳門基金會、作家出版社、中華文學基金會合作出版,該叢書自2012年開始啟動,啟動以來共出版了三批共56冊,包括2014、2015年推出首批22冊及第二批21冊的澳門文學作品。是次出版的第三批叢書分散文、詩歌、小說三種體裁,涵蓋當今澳門文壇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忠實反映澳門文學的全貌。
是次出版的叢書包括包括太皮《一向年光有限身》、李文娟《吾心吾鄉》、何貞《你將來愛的人不是我》、陳志峰《尋找遠方的樂章》、吳淑鈿《還看紅棉》、陸奧雷《新世代生活志:第一個五年》、楊開荊《圖書館人孤獨時》、李嘉曾《且行且悟》、卓瑪《我在海的這邊等你》、賀越明《海角片羽》、凌雁《凌腔雁調》、譚健鍬《爐石塘的日與夜》、穆欣欣《當豆撈遇上豆汁兒》。
《澳門文學叢書》每本定價30澳門元,澳門各大書店均有代售。
第三批《澳門文學叢書》內容介紹
1. 《一向年光有限身》太皮
本書收錄作者二十多年來大部分詩作,共分五卷:“綿綿情話”、“在異鄉”、“故鄉與人”、“看不見的城市”及“憂鬱的詩”。詩集名字取自宋代詞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作者說:人生是一個離別過程,歡愉只片刻,思念卻恆久,詩集中所描寫對象多已從他生命中消逝,情感也漸雲散煙消,韶光易逝,哀舊念遠,使人心碎,倒不如憐取眼前人、惜取眼前事,只是曾經的一向年光,曾經的滿目山河,卻是他當下這“有限身”莫失莫忘的印記。
2. 《吾心吾鄉》李文娟
本書遴選作者歷年創作的散文一百七十餘篇,為了方便讀者分類閱讀,勉強分為四大部分:時政、人生、藝術、教育。另外,每卷內文亦按發表時間作排序。為何說“勉強”?因為這百多篇文章其實集中於一個基本的寫作主題:澳門。作者說,她留意到一個特點,就是在平日書寫專欄的過程中,會隨時與澳門聯想起來:澳門也有嗎?兩者相較如何?可以做得更好嗎?另外,這些篇章的寫作時段恰逢澳門經歷開放博彩業後,社會及經濟風起雲湧的十年。筆者雖身處斗室,埋頭耕耘,但由於職業的敏感及生活的激蕩,澳門社會的政經變幻、人情冷暖,仍可於字裡行間感受得到;雖有言不盡意之時,但殷殷赤子之心,自信於今再讀,仍能引讀者共鳴。
3. 何貞《你將來愛的人不是我》
本書由八個中短篇小說組成:《你將來愛的人不是我》、《澳門來兮》、《土生瑪麗亞》、《馬里奧大叔的禮物》、《我的鄰居安德烈》、《野花豔麗》、《窮學生富學生》及《奔月》。文筆平實細膩,故事感人。其中:《你將來愛的人不是我》是一個以澳門社會邊緣家庭的孩子掙扎成長為主線的故事,在描繪一群兒童院孩子的情感發展和人生出路的同時,真實地再現了不同族群同一屋簷下的底層生活和社會的各面景觀。揭示時代變遷及其帶來的希望和困惑,努力和遺憾。《澳門來兮》的故事從一個年輕的女偷渡客上岸後的奇遇開始,展開她與周圍人的一系列愛情與友情及其奮鬥故事。《土生瑪麗亞》、《馬里奧大叔的禮物》和《我的鄰居安德烈》都是新移民的“我”眼中的澳門土生葡人白描,突出人物性格特寫和內心善良正直的一面。
4. 陳志峰《尋找遠方的樂章》
本書收錄了作者十多年來創作的短篇和超短篇小說十餘篇。其中《尋找遠方的樂章》、《深巷》和《尋夢》是一個系列的成長小說,作者透過小說探討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種種代價,他們只有在眼淚、失望、痛苦的掙扎中熬過來,才能百分百掌控自己的人生。《陶片》、《獨臂將軍》、《朱仙寶誕》、《一九六六、一九九九》、《甲戌風災》和《法朵》都是以澳門歷史上某一時期作為背景而寫成的小說,作者以不同的故事,嘗試勾勒出澳門人的獨特共性──善良、溫情、包容、和諧,而這也正是作者心目中的澳門人的形象。
5. 吳淑鈿《還看紅棉》
本書遴選作者創作的散文隨筆一百二十餘篇,分為四輯,第一輯和第二輯是較長篇的散文和隨筆,第三輯以生活感悟為類,第四輯包括旅遊見聞、影視戲劇的觀後感和讀書心得等。以“還看紅棉”作書名,是要以此紀念作者在澳門小城成長的單純的日子,那是孕育作者其後生命的重要基因,要“還看”,那是孕育作者其後生命的重要基因,要“還看",才看出其中意義的深沉。歲月曾在作者心靈刻下的印跡,由文字來承載。
6. 陸奧雷《新世代生活志:第一個五年》
本書是作者對澳門回歸首個五年的記錄。回歸第一個五年,澳門經歷了經濟低迷和非典型肺炎的恐慌,最終抵達博彩業開放後社會最急速發展的開端。作者書寫了他在此期間的心路歷程、分享了他在澳門的年少時光,發表了自己對各種文學和音樂作品、體育比賽和社會大事的見解。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在澳門涉足新詩、小說、散文、微電影和多媒體製作的創作多面手、一個文藝青年的成長歷程,也透過這些方塊文章,讓我們能進一步了解作者小說和新詩創作的動機和背景。
7. 楊開荊《圖書館人孤獨時》
作者於圖書館工作廿餘載,常共書為伍、跟讀者作伴。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探索前行,時有啟迪;與館中人觸碰交流,擦出火花。不愁寂寞,卻偶爾孤獨。孤獨時思考自身行業和人生,感悟時隨意執筆抒發,或天馬行空、或寫實人生。有圖書館的那些事、人情世故、生活風景、炎涼世態、旅途足跡、兒女情長、澳門印象,還有雲水瑤的土樓、土情、土酒……現選取部分文稿結集出版,分享圖書館人的思想世界。
8. 李嘉曾《且行且悟》
本書是作者數十年間在教學科研之餘撰寫散文的集粹,反映了從青少年至中老年時期不倦求索、不斷感悟的心路歷程。全書圍繞特定主題分為七篇。“往事追思”是對歷史事件與久遠往事的追憶評說;“青春留痕”是對學生時代青春歲月的回憶;“遠山尋踪”記錄在雪山高原生活十年的精彩瞬間;“四海攬勝”是歐美亞諸國與台灣地區等地的參訪紀行;“它山覓石”收錄境外考察的收穫體會;“蓮島感懷”反映在澳門生活的所思所感;“生命詠歎”則是對生者與逝者的讚頌、懷念和人生感悟。書中共收散文六十餘篇,絕大部分曾公開發表或編入合集。多篇文章視角獨到,文字精美,具有一定的可讀性與欣賞價值。
9. 卓瑪《我在海的這邊等你》
本書輯錄作者詩作一百餘首。或許是作者成長生活軌跡使然,其詩句一方面飄溢著濃濃的格桑花香,散發着清清的荷花氣味,幽幽的、純純的、沉沉的;另一方面盡顯細膩柔情,唯美叩心,讓你走近。
10. 賀越明《海角片羽》
本書彙集作者發表於內地和澳港台媒體的隨筆近九十篇,編為“感悟小城”、“觀潮鄰島”、“目迷神州”、“回眸異邦”、“閱識史事”和“追懷先賢”六輯。這些作品題材多樣,內涵豐厚,大都屬於生活現實的描述、社會現象的思考、歷史故實的鈎沉、前輩文人的緬念,不時閃現古今交匯、中西碰撞的對照,顯示作者的見聞廣博,視野開闊,思緒靈動,認知獨到,從不少方面給讀者以思想的啟迪、精神的陶冶和文字的回味。
11. 凌雁《凌腔雁調》
看着書名“凌腔雁調”,再看看作者署名“凌雁”,會發現,作者很巧妙地將他的署名融進書名中;而當讀完全書,會進一步覺得書的內容只可以是凌的腔雁的調,也就是說,作品個性極其突出,諸如:如果夫妻失散後想找回伴侶;經濟好壞是怎麼看的;“木虱”是甚麼東西;電器售貨員如何身處險境;哪是離婚率最高的職業……這些大多寫於上世紀80年代反映當時香港、澳門世態炎涼、市井百態、生活不易的文章內容,幽默的筆觸、百姓的樂觀無不體現在字裡行間,令人感動……
12. 譚健鍬《爐石塘的日與夜》
本書主要輯錄作者2012年到2016年2月創作的散文九十篇。其中,“筆墨生涯”記錄作者生活、回憶的苦甜以及行醫、寫作之路的坎坷;“鑒古賞今”收錄作者影評和展覽觀感,在古老時空裡迴盪現代人的叩問;“懸壺譚史”是作者結合醫學知識對古人疾患的推想,海闊天空的閒扯中蘊含著醫療發展的艱辛;“幽思閒話”則凝結了作者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以及對好書的分享與推薦。
13. 穆欣欣《當豆撈遇上豆汁兒》
本書係作者在《深圳特區報》“城心城意”專欄文章結集,呈現出鮮為人知的文化澳門的一面。作者以長居北京的澳門人身份、以澳門眼看內地,以中國心思澳門,以得天獨厚的經歷和比較文化視角為文,形成小中見大、舉重若輕、平實中見機杼、沉靜中顯靈動的獨特文風。作者嘗言,見過高山,才知道什麼是更高;見過澳門的“小”,才知北京的“大”;了解“過去”,會更好地活在“當下”。斯言誠哉,為文如此,為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