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文化通覽 • 澳門卷》
主 編:袁行霈、陳進玉
本卷主編:吳志良、鄭德華
出 版 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由中央文史研究館發起撰述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是我國第一部全版圖分區域全面介紹地域文化的大型叢書,歷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港、澳、台等各地文化的發展脈絡及特點亮點。其中,《澳門卷》由澳門基金會組織,吳志良、鄭德華主編,集合澳門內外三十名學者精心創作而成。該書由當代文史名家陳祖武、柴劍虹親自領銜審讀,由中華書局刊行。可以說,該書是近年來澳門社會、文化和歷史研究領域一次匠心獨具的學術展示,是一部文獻豐贍、意蘊深厚、論斷精到的近代澳門文化百科全書。
《澳門卷》約四十七萬字,配以彩圖二十三幅和插圖一百三十七幅,分緒論、上編、下編三部分,主要敘述一九一一年前澳門文化生成演化的變遷過程,從而凸顯地域性文化起承轉合的特殊歷程。緒論通過論證澳門地理與人文因素,分析澳門地域文化的結構與特徵,以及其興起和發展的背景與因緣。上編從整體縱向梳理澳門地域文化萌芽、興起、繁榮、困頓、轉折、定型的演變史。下編共時性分述宗教信仰、文學戲曲、繪畫建築、公私教育、風俗習慣、語言文字、旅遊博彩、日常飲食、社團組織等十個方面的文化特徵,涵括器物、制度和觀念等層面。全書在關注視角、歷史敘述以及作者隊伍等方面尤其具有鮮明的特色:
其一,不管器物、制度、觀念文化變遷,還是人物事件、社會現象流轉,《澳門卷》均注重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從多層面多層次予以表現。自明朝中葉以來,葡萄牙人移居澳門,造就了澳門文化的小與大、遠與近,即地域狹小但文化博大,距離王朝權力中心渺遠但與西方文化切近,以廣府人為主體的嶺南族群為其中最重要的仲介之一。嶺南人通過吸納西方文明,使得澳門文化打上嶺南與西方文化交匯的諸多印跡,其載體如廣東葡語、廣東英語、臨濟宗禪寺、廣府風味粵菜等等,不一而足。《澳門卷》不僅歸納單體城市演生變化的個別經驗,也不僅揭示區域社會自身變遷的內在機制與外部聯繫,而是將之作為近代西方國家進入中國的第一個立足點、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的發軔之地來敘述。透過澳門現象,力圖發現超越區域界限,能夠指向人類社會的普遍性問題與意義。
其二,在歷史敘述和文化闡釋上,《澳門卷》具有與傳統地方誌和地方史的不同研究視角。地方誌主要從國家視角自上而下俯瞰地方社會,一般羅列輿地、建置、食貨、職官、選舉、海防、宦績、列傳、藝文、古跡、金石、事略等條目,敘述如何將地方社會納入國家統治體系,在地方上如何建立政治秩序和文化規範。最早的澳門專誌《澳門記略》,就是採取這一視角分述澳門的形勢與官守,以及澳蕃之情狀,作者印光任自述其目的在於“歷海島、訪民蕃、蒐卷帙,就所見聞者記之,冀萬一補志乘之缺”。地方史從地方視角敘述本地歷史與文化,相對忽視國家層面的影響。《澳門卷》則從地域文化入手,側重地方與國家之動態關係與交互影響,揭示在社會文化建構過程中地方社會在中西、古今、內外之間的不斷調適和自處。
其三,澳門人寫澳門史。澳門地域文化的不同圈層的體系,可區分為內核、表層、周邊等多層次。新世紀以來,雖然回歸效應漸漸冷卻,研究數量減少,但質量不斷提高,學術研究的自主性不斷得到加強,並逐漸擺脫中葡關係的狹隘視野,將學術研究引向更加廣闊的天地,尤其是本土研究力量的成長和本地研究視角的興起。據統計,此次直接參與寫作的作者涵括兩岸四地專家學者三十人,其中澳門本地學者二十四人,佔總數八成,是一部澳門人用本地視角書寫的著作,凝聚了數十年來澳門本地學者的集體智慧與心血。在本地學者中,中青年學者佔據半數,表明澳門文化研究新生力量正在崛起,逐步走向成熟。
澳門文化,本質上是中華帝國地域特色鮮明的廣府、嶺南乃至閩粵沿海文化與西方文明接觸碰撞和互動相生的結果,其特色和內涵既有地域性,更具世界性,在整個中國地域文化版圖上是極為少見,彌足珍貴的。作為一種地域文化,如何不斷發現其獨特內涵與外延,反思澳門與國內外其他地域文化的共性與差異,揭示其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係,是學術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在這方面,《澳門卷》從研究視角、方法、敘述上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
林廣志
資料來源:2015年5月31日澳門日報第C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