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日報
2015-11-22
D08 | 新園地 | 文獻研究 | By 陳震宇
重現葡萄牙筆下的中國記憶
重現葡萄牙筆下的中國記憶十五世紀初,中國與西方同時展開規模龐大的航海探索歷程,用葡萄牙詩人賈梅士的詩詞來形容,就是“以如此豪邁的胸懷,乘風破浪航行在大海之上,敞開海洋寬廣無際的大門”。
就在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無疾而終之時,葡萄牙卻“一路向東”,終於在十六世紀成功打通進入中國的航路。後來葡人租居澳門,不但改寫了澳門的歷史,使之一躍成為中國與西方全面交流和對話的重要樞紐。在交流和對話的漫長過程中,一代又一代的過客用文字和圖像,留下他們對中國內地和澳門的種種記憶。它們就像拼圖一樣,向後世展現出一幅絢麗的畫卷,帶領我們走進葡萄牙人內心世界裡的中國。
時移世易,科技的進步使高山深水不再成為人類交流的隔閡,更讓數個世紀以來先輩留下的種種記憶,得以再一次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歷史的偶然,使澳門有幸成為中國與西方世界,尤其是歐洲在科學技術和社會文化知識交流的先驅。當中涉及的大量文獻史料,中國、葡萄牙以至澳門的有關機構都不遺餘力,或加以整理、或出版發行、或運用掃描技術電子化處理、或構建數據庫網站,開放予公眾查閱,甚或提供資源,玉成其事。
誠然,歷史的記憶,是構成人類多方面身份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把記憶留住,是把根留住的重要前提。如今,我們可以通過書籍,甚至通過互聯網連接一個又一個數據庫,立體地瞭解先輩們在交往過程中呈現出來的種種內心世界,以至鄉土故里過去令人動容的風俗面貌。
與葡中關係有關的數據庫,除了已廣為人知的葡萄牙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海外歷史檔案館圖片庫和葡非基金會的“非洲與東方記憶”數據庫外,最近由葡萄牙民間組織“中國觀察”構建的“澳門——中國古文獻門戶網”,可以說是葡萄牙以至全球第一個專門和系統地以十六至十九世紀葡中關係文獻為載體的數據庫,對於增進葡中關係和澳門歷史,以至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些重要環節的教學和研究,必定能提供更多的線索和材料。
“澳門——中國古文獻門戶網”目前有六十八套書籍共九萬頁資料,且收錄的文獻檔案均屬首次經電子化處理後,通過互聯網全文發表。目前發表的書籍中,其實並不限於十六至十九世紀,亦包括在二十世紀出版的一些較重要的書籍。在二十世紀出版的書籍當中,又以古本江基金會(內地稱作“高秉根基金會”)和已解散的屬地總通訊社(後改稱“海外總通訊社”)編輯出版者為重點收錄對象。由於葡萄牙國家圖書館與海外歷史檔案館的數據庫均以圖像為主,而“非洲與東方記憶”數據庫又以葡萄牙殖民統治末期的官方雜誌和刊物為主且涉及澳門的比例不大,“澳門——中國古文獻門戶網”顯然填補了目前相對缺乏在十六至十九世紀之間與中國和澳門有關的西方文字資料,尤其是書信、遊記等最能反映當時中國與西方交往細節的資料。門戶網目前正進一步擴充內容,預計最終將有超過十二萬五千頁的資料開放予公眾查閱。
“澳門——中國古文獻門戶網”項目獲葡萄牙國家圖書館支持,澳門基金會提供資助,葡語都市聯盟將負責把網站向四十個成員城市宣傳推廣。負責構建門戶網的“中國觀察”,是由一批葡萄牙民間人士自發在2005年12月成立的社團,定位為一個從事跨學科中國研究的學術組織,以促進葡萄牙的中國研究發展、構建中國研究網絡、促進相互交流對話、以紙本和數字方式傳播研究成果為主要宗旨,成員包括學術研究人員、前任大使、大學學系科研委員會成員、歷史學者、經濟學者、記者、企業家等,遍及葡萄牙、巴西,中國的澳門、上海和北京等地。
“中國觀察”自成立以來積極在葡萄牙國內外開展活動,與多個葡語系國家機構以及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簽署合作協議,曾經在葡萄牙主要城市舉辦過京劇欣賞活動,以及在巴西舉辦促進葡萄牙、巴西和中國關係的研討會以及葡萄牙和澳門作家交流會、亦參與過中歐論壇等大型國際研討活動。
“中國觀察”設有多個專題工作小組,就歷史與文化、經濟與企業管理、政治與國際關係、環境與能源、旅遊和視聽課題展開研究分析,尤其著力澳門在中國、葡萄牙和巴西關係史上的角色、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經貿平台的作用、葡語在澳門和現代中國的角色、葡萄牙華僑社群等方面。此外,“中國觀察”正籌備舉辦中國及葡語系國家國際電影節、“中葡電影中的澳門與中國”電影巡禮等文化活動。
“澳門——中國古文獻門戶網”將重現葡萄牙筆下的中國記憶,進一步拉近葡萄牙與中國之間的距離,展望彼此在將來的緊密聯繫。
陳震宇